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篮球规则的演变(篮球规则的演变论文500字)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07 17:10:10 310 0

篮球运动产生至今,篮球规则经过了多少次修改?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自1891年有耐史密斯发明至今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的演变(篮球规则的演变论文500字) 第1张

篮球规则演变的详细过程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篮球规则是怎么演变的?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规则为什么演变

篮球的规则演变

篮球竞赛规则的演变

规则的修改,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而篮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对规则不完善地方的适当修改或补充,从而使篮球运动向健康与高级的方向发展。

规则与篮球技、战术就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样,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则通过肯定、否定、允许或不允许,来保证篮球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球场上符合规则的动作,就是正确的动作,反之是错误动作。

规则从最初的13条发展到现在的58条,篮球技、战术从原来的简单、低级发展到现在的高级水平,都是它们许多年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结果。如:运球技术从最初的以肘关节为轴发展到现在的以肩关节为轴,正是因为规则对发展中的技术不断肯定的结果。现在,规则明确指出:运球结束的标志是双手触球的一瞬间或运球

的手掌心向上,大拇指超过垂直面时即运球结束。如掌心始终

向下,大拇指未超过垂直面,球是不可能在手上有停留的。所以,以肩关节为轴的大臂运球与单手后拉、后转身运球的现代技术就以法定的形式肯定下来了。再譬如:投篮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发展到现在的高手自上而下的扣篮与单

手或双手的补篮等高超的技术,规则明确规定都算队员在做投篮动作。因此,扣篮、补篮等现代技术就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近年来,比赛中出现后仰跳投、后撤步跳投、勾手跳投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也是因为规则对攻守技术强调了垂直面的原则、腾空队

员原则等几个处理身体接触与犯规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在犯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攻守平衡的指导思想,迫使和促进了投篮队员为摆脱防守、避免撞人犯规而采取的各种形式的跳投技术,以达到得分的目的,推动了防守战术的不断发展等。

国际篮联在一般情况下,每隔4年对规则要进行一次修改与补充,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篮球技、战术进一步的发展,并限制粗暴动作,使比赛向文明、于净及紧张激烈和富有勉力的方向发展。

规则的变化是不可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随意更改的,它是按一定的修改目的米进行的。具体的修改规则的指导原则是:

1.公 平。这是修改规则的基础。规则应该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因为篮球比赛是双方在等同的时间、空间、地面、人数的条件下进行篮球意识、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较量。

2.均 衡。均衡(或者是平衡)是指进攻和防守这两个方面必须保持平衡。如一场比赛很容易得分或很难得分,都会使比赛变得呆板而不精彩,那么篮球比赛使人兴奋的魅力将会丢失。

3.定 义。规则定义要言简意明,文字确切。

4.编 纂。规则要编纂,避免重复,做到前后一致,不得自相矛盾。

5.简 短。规则要简短扼要,避免罗唆,使人很难领会。

6.例 外。规则正面作了许多规定,如没有例外的规定(即注解),规则也很难实行,例外正是为了保证正面规则的实施。

7.安 全。规则要保证人身安全,保证比赛在良好的环境与气氛中顺利进行。

8.权 力。必须给裁判员权力,让其在比赛中有权威地胜任工作,执行规则。

9.连 续。规则要使比赛尽可能地减少中断次数,从而保证比赛的连续进行,使比赛更紧凑,更精彩。

10.无 利。规则要使比赛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从违反规则中得好处,从而使比赛公平合理地进行

最新篮球规则

现在国际篮球竞赛规则每节时间为10分钟。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