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中暑急救方法 小暑已过: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就来临了!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14 14:10:07 314 0

中暑的急救方法图解_中暑急救方法_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方法

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快到了。研究发现,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1℃时,就有中暑的可能。中暑后,人会出现头晕、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学会正确的中暑急救方法,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7月3日,许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韩永旭建议,中暑后,可采取移动、降温、补水、清醒、转移等方法进行急救。

症状:头晕、出汗、乏力、恶心等。

中暑的急救方法图解_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方法_中暑急救方法

“头晕、出汗、乏力、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和麻木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上述症状,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 韩永旭告诉记者。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中暑先兆患者常出现大量出汗、头晕、眩晕、乏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除先兆中暑症状外,部分轻度中暑患者还会出现体温超过38℃、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一般情况下,轻度中暑患者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严重的中暑,分为中暑、热痉挛和热衰竭,可导致死亡。中暑的症状是体温超过40°C,早期大量出汗,然后没有出汗。热痉挛的症状是体内电解质失衡,导致肌肉痉挛。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出汗、恶心、呕吐,其次为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略高或正常。

急救步骤:去除、冷却、补水、唤醒、转移

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方法_中暑急救方法_中暑的急救方法图解

“中暑后,可采用移动、降温、补水、醒酒、转运等方法进行急救。” 韩永旭建议,“如果出现严重中暑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

移动。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处,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让其躺下解开衣服扣子,松开或脱下衣服,同时抬起双脚。

冷却。用冷毛巾盖住病人的额头,或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风扇或电风扇吹,加速散热。当然,降温要适中,以免导致病人感冒。当患者体温低于38℃时,应停止冷敷等强制性降温措施。

补水。当患者仍有意识时,可以给他们喝水,如淡盐水或小苏打,但不宜让他们喝咖啡或酒精饮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于给病人补充大量的水。

醒来。如果病人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人中、合谷穴来恢复知觉。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转移。严重中暑患者,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时,患者应仰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通畅。运送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得让病人走动。运输过程中,最好在患者的前额、后脑勺、胸部、肘窝和大腿根部敷上冰袋,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高危人群:老人、儿童、孕妇

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方法_中暑急救方法_中暑的急救方法图解

中暑是一种急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过度流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

“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韩永旭说道。老年人体温调节差,散热差,出汗少。儿童、孕妇和肥胖者耐热性差,容易中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发生中暑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所以要多补充水分。长期在户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采取遮光等防护措施,接近中午时用湿毛巾降温,并及时补充水分。

很多人认为“办公室人”经常在空调房工作,不会中暑。事实上,“办公室家庭”中暑的概率也很大。例如中暑急救方法,从室外非常高温进入室内温度非常低的空调房,或者从空调房进入室外温度非常高的空调房,由于环境变化过大,很容易中暑。

另外中暑急救方法,如果长时间坐汽车或飞机,不及时补水,通风降温条件不好,中暑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大量运动和大量出汗后,如果你没有很好地补充水分,当你从凉爽的空调房间到户外时,你也容易中暑。

预防:避免烈日下活动,及时补充水分

中暑的急救方法图解_中暑的症状和急救方法_中暑急救方法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中暑呢?韩永旭建议大家要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尤其是10:00到15:00之间。天气炎热时,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限制外出。

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喝水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起床后、10:00、15:00至16:00,晚上睡前可分别喝1至2杯白开水或淡盐水。平时可以多吃新鲜蔬果,多喝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外出时,做好一些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戴墨镜、涂抹防晒霜等。同时携带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等防暑药物。丹与你。一旦出现中暑症状,您可以使用这些药物来缓解中暑。

韩永旭提醒,每年炎热的天气到来之前,最好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如果发现有心血管疾病、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甲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一定要加强防护意识,避免高温工作。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