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梦溪笔谈雁荡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原文)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10-16 13:10:11 723 0

《雁荡山》文言文

《雁荡山》文言文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雁荡山》文言文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

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沈括的《梦溪笔谈》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见。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课文原文

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第四三三条。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我整理的雁荡山课文原文,分享如下,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原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⑾,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⑾。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沈括对事物的观察,并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分析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他非常仔细地观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在《梦溪笔谈·雁荡山》文中,说“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漱、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并马上联想到“今成皋、陕西大洞中,立土动及百尺,迵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上彼石耳。”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地质、地形学理论研究之先驱。这个论断是比较科学的,在现代科学高发达的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西欧的地质学界中,直至一七八八,所谓近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人郝登在他的《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提出侵蚀作用的主张,和沈括相比晚了六百多年,足见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沈括的一生,一面从事政治活动,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际工作;一面则进行科学研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考古等各门学科,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标号为#2027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他所著述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世界所推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考察雁荡山时,在龙鼻洞留下了题名。这是他继丽水南明山高阳洞。青田石门洞题名以后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名山雁荡亦因此而更焕光彩。

;

梦溪笔谈雁荡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原文) 第1张

写雁荡山的诗句?

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雁荡山,古人誉为变幻最无穷的山峰。下面是关于雁荡山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贺新郎》——宋代王义山

险怪嶕嶢称雁荡,争秀群山第一。

译文:出人意表的峻峭高耸称之为雁荡山,许许多多的山竞相比美当属第一。

2、《梦溪笔谈·雁荡山》——宋代沈括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译文: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3、《诺矩罗赞》——唐代贯休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

译文:从雁荡山经过时看见白云密布,在龙湫附近静坐观赏风景时对着细雨迷蒙。

4、《题雁荡山》——宋代范宗尹

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林深处,随着山道回转险峻。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深处,溪水缓缓的'流淌撞击石头发出声响。

5、《游雁荡山》——宋代徐照

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白话译文:我来到这里被景色所吸引,没法用语言来表达,闲游之余想找出以前游玩的踪迹。是谁在路旁种了那么多的树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6,《过北雁荡山下》宋代 林景熙

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译文:这个管道进去芙蓉花群,秋高气爽,鸿雁早早的在空中飞翔。飞过云层像雨水一样流畅,海面上的太阳形成了彩虹。

7,《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宋代 徐照

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译文:飞流直下数千尺长,全部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闪电从天上射下来,又像长龙游过,石头都有腥味了。

8,《入雁荡山》宋代 李光

梦想清游觉又非,十年云水与心违。名山今属分符客,不羡凌空振锡飞。

《梦溪笔谈》雁荡山 原文翻译

一、译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

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二、原文:出自 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扩展资料

一、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二、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予现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的翻译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下为节选)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译文: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创作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

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一、译文

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译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2、梦溪笔谈·陨星的译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了一声像雷鸣般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一会儿又一声巨响,这颗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声震响后,这颗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全被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逐渐暗下来,但是还热得让人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此时还是热的呢,它大小如拳头,一头略微尖些,颜色与铁相似,重量也与铁差不多。

常州太守郑伸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现在还用匣子保藏着,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让人们参观。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很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

二、原文

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原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

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2、梦溪笔谈·陨星的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三、出处

《梦溪笔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二、作品赏析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三、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溪笔谈·雁荡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溪笔谈·陨星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