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越剧十姐妹是哪几位,越剧十姐妹还有几位健在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女,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等职务。
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党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1946年,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女,别名范竹山,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
1951年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协商会议特邀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和协商会议委员(享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傅全香(1923年8月30日——),原名孙泉香,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
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50年代初期,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
徐玉兰(1921年12月27日——),汉族,越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她改唱小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老闸戏院,当时是与施银花搭档。
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1952年参加中央文工团越剧队,10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西厢记》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剧院。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学生和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郑国凤,徐持平、翁荔英、钱丽亚、张小君、刘觉、汪涛等,其中以金美芳、钱惠丽、郑国凤、刘觉最具代表性。
越剧十姐妹去世顺序是怎么样的?
越剧十姐妹去世顺序:筱丹桂,竺水招,吴小楼,尹桂芳,徐天红,袁雪芬,张桂凤,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人物经历:
越剧姐妹中的大多数都有苦难的童年。她们都是小小年纪就进了科班,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过着“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抗日战争前后,女子越剧开始进入上海,她们也陆续进了上海。旧社会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弱小者的地狱”。
越剧十姐妹是哪几位,越剧十姐妹还有几位?
“越剧十姐妹”是十位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越剧十姐妹去世顺序是什么?
越剧十姐妹去世顺序是:
1、筱丹桂:
筱丹桂本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近代越剧名演员,被誉为“越剧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1947年10月5日,她去大华戏院看电影,遇本团导演冷山,因都未买到票,两人交谈多时。
张春帆诬蔑其与冷山关系不正常,并折磨她,多次当众辱骂她,她有口难辩,终于1947年在10月13日下午服“来沙尔”饮恨而死,死前写了“做人难,难做人,死了”的字句,享年27岁。
2、竺水招:
竺水招,原名竺云华,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灵鹅村,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1947年9月自组“云华剧团”,改演小生。1956年3月,该团改组为“南京市越剧团”,任团长和主演。1968年去世。
3、吴小楼:
吴小楼又名月楼,浙江省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1965年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班学习1年,兼当导演。1978年曾与人合作导演《梅花魂》。1980年在《书房会》中饰陆绍龙,去香港演出。1998年因病去世。
4、尹桂芳: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越剧女演员,工小生,越剧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举行。除进行艺术研讨外,还有大型演出。2000年3月1日,尹桂芳因病去世。
5、徐天红:
徐天红生于浙江省余姚。越剧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1950年与戚雅仙合作主演了彩色越剧影片《石榴红》。在1962年拍摄的彩色越剧影片《红楼梦》中饰贾政,在1982年摄制的越剧电视片《西园记》中饰赵礼,《孟丽君》中饰孟士元。2010年因病去世。
6、袁雪芬:
袁雪芬,原名袁雪雰,浙江嵊县人,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7、张桂凤:
张桂凤,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张派老生创始人。192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1936年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艺,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2012年3月4日凌晨,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因病在沪去世,享年89岁。
8、范瑞娟:
范瑞娟,别名范竹山,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范派创始人。2017年2月17日去世,享年93岁。
9、徐玉兰:
徐玉兰是越剧“徐派”创始人,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2017年4月19日,徐玉兰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6岁。
10、傅全香: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浙江嵊县后庄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10月24日因病去世。
越剧十姐妹的名单
越剧十姐妹的名单是: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经历:
越剧姐妹中的大多数都有苦难的童年。她们都是小小年纪就进了科班,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过着“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抗日战争前后,女子越剧开始进入上海,她们也陆续进了上海。
旧社会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弱小者的地狱”。小姐妹离了狼窝,又进了虎穴。她们一方面是戏院老板的摇钱树,一方面又往往成为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以至地痞流氓的“囊中物”。有的人经不起逼迫和诱惑就屈服了。
有的人则进行反抗。在上海,曾有人把一大堆金条、珠宝、首饰放在竺水招的面前,要收她做“干女儿”。竺水招轻蔑地看了一眼,冷冷地说:“我自己有爹娘。”说完,扭头就走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越剧十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