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中庸什么意思(中庸什么意思)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3-05-23 04:05:31 137

什么是“道德”?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无论在儒家还是道家,道德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儒家和道家对道德的不同理解。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今天继续分享中国古代的《中庸》。前面我们介绍过“君子之道”。接下来,我们介绍了《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我们通常把道德理解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但实际上,在中庸,或者说整个儒家思想中,道德有着丰富的内涵,很难给出一个简单完整的概述。今天我结合《中庸》、《论语》、《孔子》、《孟子》、《王阳明》的思想,试着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德”在儒家和道家都是分开理解的。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法则,德就是按道而行。在道家思想中,“德”强调的是一种“无为”,强调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比如《庄子》里就有“螳螂臂当车”的故事,这是道家“不道德”的一种表现,因为螳螂臂挡不住飞驰的车轮。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庄子说:“无为而为之谓天,无为而为之谓德。”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成功的人,叫自然。不做而出现的叫做美德。无为是一种美德。无为是人为因素的去除,人没有不必要的欲望和目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你生而无之;你做它不依赖它;你不杀它就长大了。”是玄德。“老子说,生儿育女而不占有,助人为乐而不自傲,成就一切而不做他人的主人,这才是最高尚的美德。道德是不包含主观欲望和目的的自然行为,也是顺应自然的表现。这是道家思想中“德”的大概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道与德”也需要分开理解。儒家的“道”是什么?《中庸》第一条说:“天命谓性,自发性谓道,修道谓教。道也,不一刻(yú)从也;超脱不是道。儒家的道其实和道家的道有类似的内涵,就是法、法、意、理、理。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有的细菌昙花一现,有的树木四季常青,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生活。儒家和道家都用“道”来比喻一种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精神的,类似的比喻,道家和儒家都有借用。

儒家的“德”是什么?在儒家思想中,德也是追求道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德是对道的一种实践。然而,儒家的“德”更多地是指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所固有的一种自然本性和原则。如果你按照这些原则行事,你将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符合道。孔子在《论语》中说:“以道为旨,以德为行,以仁为行,以艺为游”,孔子培养学生,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足点或实践原则,以仁为基础,以六艺为修身条件,使学生全面发展。六艺是:“礼、乐、射、御、读、数”。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是德,好得民不聊生。”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长久以来人们都缺少它。中庸是一种实践的原则和标准,当然中庸也是一种至善的境界。

《大学》开篇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家的终极追求是至善,而达到至善的方式或途径是“明明德”。明明德是个动词,意思是让它明亮,擦亮。明明就是把原本光明的德行恢复到光明。换句话说,明德其实就是人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上面的灰尘擦掉,重新展现出来。

“明明德”其实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有着相似的内涵。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心,作恶为善是标准的东西。”就像明德一样,人的良心是知善知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以德报怨”,把多余的脏东西去掉。这其实是一个“明明德”的过程。

在儒家看来,“德”“良知”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原则,不是外在赋予的。我们在生活中要符合自己的良心或者这个“德”,不应该违背。无论是中庸还是孔孟王阳明,这都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能力而不学,是因为有能力。不知道自己不在乎什么,良心还好。”知识好,能力好,是一种不需要学习,不需要理性思考的人所具有的天性。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在儒家思想中,拥有至德也是圣王必备的重要品质。《中庸》里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我们常说有些人“不配拥有美德”,你所拥有的应该配得上你的美德。孔子在《中庸》第十七条中说,据说古代圣王舜活到100多岁,长寿。为什么?孔子说舜品德高尚,被称为圣人。他是天子,拥有世上的财富。他的塑像供奉在祠堂里,后人将永远铭记他的功绩。所以,一个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职位,相应的薪水,相应的荣誉,相应的寿命。投资家查理·孟格有一句名言: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值得拥有它。

“德”的具体表现和原理是什么?在《尚书》中,德性根据不同的德性类型分为九类:宽而栗、柔而直、愿而有礼、乱而敬、扰而刚毅、直而柔、憨厚、刚而克制、强而义。这些美德是圣人必备的九种优秀品质。《中庸》云:“知、仁、勇为三,天下之德也;所以实干家,一也”。意思是,智、仁、勇是人们遵守的原则。在日常实践中,使用适度是唯一的目标。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我们前面说过,中庸是最高的美德,知仁和勇是三个重要的表现。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美德?子曰:子曰:“学近于知,行近于仁,耻近于勇。”如果你渴望学习和进步,你将能够知道努力工作可以接近仁,知道羞耻并立即纠正它将接近于勇。简单来说,一个以知识为动力,努力修行,有道德感的人,拥有最好的德性。

当然,在儒家思想中,“德”不仅是一种人性和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中的“德”,这里就不展开了。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德”也是一种治国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以德治国”的理念。孔子在《论语》中说,“德治如北辰,占据其位,群星环绕。”就像北极星一样,实行仁政具有方向性和凝聚力的功能。

《中庸》什么是“道德”?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德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德治”和孟子的“王道”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采取严厉的刑法来稳定他们的统治。子曰:“道以政治,民免于刑,不要脸;德、礼、耻、尊严。”严刑峻法只能使人不敢因畏惧而违法乱纪,而以“德治”治国,以礼乐教化社会,既让人感到羞耻,又能改造人心。孟子还论述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曰:“以力伪仁以欺;以德仁者,王也”。武力征服还是以德服人,这就是霸权和王道的区别。

好了,今天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下儒家思想中“道”和“德”的内涵,尤其是“德”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的“德”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阅读。下一篇文章再见。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