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八抬大轿多少钱(夏凉轿)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3-05-26 04:05:51 145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古人乘轿子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许多国家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亦可看做是安装在两根支撑杠上的可移动的床、座椅或是睡椅,部分还会有篷顶覆盖以遮风挡雨。

在《汉书·严助传》中唐颜师的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轿,谓隘道舆车也”,可见我国古代最早的轿子是由车演化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轿子绝大部分时间是专门服务于社会中少部分身份与地位尊贵的人的,它是中国文化中最传神的物化,由轿子衍生出的轿子文化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源起与演进:由简入繁的交通工具

  • 远古时期:究竟“轿”还是“桥”?

远古时期,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为了能在艰难的恶劣中继续生存和发展,以车子的发明为先导,陆续发明了可以适用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多种交通工具。轿子出现,无疑为当时人们的迁徙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代文献中对轿子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以上的远古时期。

《尚书·益稷》中有一句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根据后人的解释,“山行乘攆”,即“山行乘轿”就属于这四载之一。而在《史记·河渠书》中更进一步的解释了的词义:“攆,一作桥”,可见在古时候的“桥”与“轿”二字是相通的。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远古先民

  • 春秋战国:初具形制的舆轿

远古时期虽然在文献记载中已有轿子的身影,但是并未有关于舆轿规格与形制的内容,后人只能通过零星的史料想象出当时轿子的大体形状。我国如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舆轿实物,是于1978年出土于河南固始侯古堆陪葬坑中的三乘木质肩舆。

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经过相关人员对其原貌的复原,舆轿大致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通过拎环将轿子悬挂于其上,并由两人抬着的棒)几部分构成的。

轿身整个置于轿杆之上,通体围以帷幔,轿前开有小门可供乘轿者出入。通过这顶目前已发现的存世最早的轿子实物可以看出,当时轿子的形制已经比较完备了,这也反映出来当时制作轿子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 汉至魏晋:颇具实用功能且种类多样的轿舆

⑴为少数民族所接受与使用的汉代“竹舆”

到了汉代,舆轿为了能够更加轻易的翻山越岭,选用了更加轻便易得的竹子作为原材料编制而成,因此这一时期的轿子又被称作“竹舆”或“编舆”。1955年出土于云南石寨山汉墓中的铜制贮贝器上就刻画有生动的抬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汉代舆轿的形状,这足可见轿子并非是中原地区的专利,最迟至汉代,轿子已经被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半是奴隶主)广泛使用。

⑵通行于乱世的多种舆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不断更迭,在三十余个王朝交替兴灭的过程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这就使得该时期轿子的形制不同,名称也各异,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八扛舆”、“版(同“板”)舆”、“篮舆”等。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魏晋时期出行

成熟与消散:历史兴衰的象征

  • 盛唐“腰舆”的丰富表现形式:

大约从盛唐时期开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与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与开放,轿子的种类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此外,依据乘轿人的不同身份与社会地位,轿子的名称也各异,如专供皇帝乘坐的轿子被称作是“步辇”,王公大臣们乘坐的轿子则被叫做是“步舆”,而妇女乘坐的轿子其名为“檐子”。

不仅如此,上文中有提到唐以前的轿子多为“肩舆”,通过对抬轿方式的了解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轿子的重心一定是较高的,出于对乘者安全的考虑,唐代一改以前的抬轿方式,令轿夫在杠端系挂襻带,将带子挂于肩头,双手下垂提杠而行。因其高度只及腰处,故而又被称为“腰舆”。如此一来,舆轿的重心被降低,安全系数也随之增高。

  • 宋朝:集历代之大成,广为流传

宋代是历史上我国古代家具发生变革的根本时期,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改变引起了高脚桌椅的广泛使用,也导致许多生活用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轿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自不例外。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真正得到较大的普及是在宋朝,从北宋初年开始,乘轿者不再局限于个别人或身份,社会各阶级开始广泛使用轿子。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宋代轿子

而且自宋时起,历史文献中开始出现“轿子”一词,并一直沿用至今,《癸巳类稿·轿释名》中就有关于轿子一词的释义:“古者名桥,亦谓之辇,……,而今名曰轿,古今异名同一物也”。


这一时期的轿子轿身呈长方状,左右开窗,四角上翘,轿内放置有高脚椅坐以适应乘轿者的习惯,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既降低了重心,又便于轿夫起落。自宋以来,轿子的形制基本固定下来,一直为后代所沿用,只是在纹样装饰,材料质地和尺寸大小方面略有不同。

  • 明清时期的由盛转衰

明时乘轿之风大兴,因承袭宋制,轿子的样式虽然较前朝略有不同但总的形制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轿子大致可分为“暖轿”与“显轿”两种,显轿又被称为“凉轿”,顾名思义,该种轿子不设帷幔,无抵挡寒气之效,适合夏天使用。其形制大多是一把两旁扎有竹杠的大靠椅,配以华盖罗伞遮挡风雨。

到了清代,乘轿之风更为普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商贾,均可乘轿。清承袭明代旧制,轿子的规格与明时相差无几,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以清代最为尊贵的统治者所乘坐的轿辇为典型来看清代轿子的发展。

清代皇帝作为权力巅峰,在不同的场合乘坐的轿子也是不同的。如皇帝在皇城内巡游时所乘坐的轿子被称作是“步舆”,属于显轿的一种。专门供皇帝到城外狩猎,巡视时所乘的轿子被称作“轻步舆”,顾名思义其规格要小于普通轿辇。还有一种最尊贵,最庄重,也最昂贵的御轿被称作“礼舆”,是皇帝只有在祭天或祭祖这样的重大场合才会乘坐的。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慈禧乘轿上朝

从现已发掘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一览清朝礼舆的奢华,它从用料到做工,小到盖檐一枚图案,都能折射出制作人对其的重视与它自身的价值,这也足可见轿子在清朝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与象征意义。自清以后,轿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微弱,甚至被改革的激进派当做一种封建残余加以剔除,轿子昔日的辉煌也自此湮灭。

乘轿制度与文化:社会风气的高度凝炼

  • 乘轿者的变化:唐时开妇女乘轿之先河:

上文在讲述盛唐“腰舆”时就有提及到专供妇女乘坐的“檐子”,可见唐时妇女是可以乘坐轿子的。唐代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女性乘轿的限制不及前代那样严格,贵妇人与品官妇人被允许乘坐“檐子”出行,尤其是自唐太宗以后,朝禁制度一度松弛,一般朝廷命官的妻子,甚至是宫女都可以乘轿,依照她们身份的不同对轿夫和饺子不懂装饰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 乘轿制度――以官轿为代表: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轿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许多超越其本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北宋时一些自命清高的官员认为乘轿“以人代畜”,是有伤风化的不道德之举,故而只有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会乘坐。

然而如《宋史·舆服志》中所载,自南宋起“诏许百官乘轿,王公以下通乘之”,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内,轿子在南宋半壁江山中比比皆是,风靡一时。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清代轿子

清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顶峰,繁琐而森严的典章制度将当时人们的行为严格的限制起来,乘轿制度也如是。据《清史稿·舆服志》中的记载,清制规定:“满洲官唯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乘舆”,可见只有身地位足够尊贵的人才有乘坐轿子的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其轿子的仪仗、款式与执事等排场也是不同的。亲王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帷,轿夫八人,而郡王的乘轿为红盖、红帷,轿夫亦八人,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抬大轿”。

  • 抬轿门技术活:时间与经验积累下的讲究与稳当

由于乘轿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专门抬轿子的行业。以四川省的重庆、成都、合川为代表的大城市中开始有了私营轿行(也被称作轿铺子)的出现。轿行老板叫大掌柜,负责业务的叫二掌柜,老板负责制轿,而轿夫只负责出力,久而久之,在抬轿一行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矩与讲究。

就以抬滑竿为例,不仅要有气力,而且还得技艺巧,腰杆要挺得直,桩子要起得稳,抬起上路要脚动身不动,即便因抬轿疲倦要换肩的,也只须轻轻一抛便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光一个人抬的稳还不够,抬轿是需要轿夫们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的,步调协调,快慢一致,这也正是所谓的“踩到点子上”。

夏凉轿、冬暖轿,古人抬轿是门技术活,"踩到点子上"带你入梦乡

轿夫

因此抬滑竿一定得找到好的轿夫,否则,滑竿起落颠簸不稳,轿夫耗时费力不说,雇主一路上被闪闪悠悠着,难免心情不悦。反之,若是雇到经验丰富的抬轿班子,雇主躺在走动起来像腾云驾雾一般的滑竿上,是很舒服的,再被带有节奏感的闪晃一会儿,坐轿者便昏昏沉沉的,油然进入梦乡了。

可见,以人代畜的行为虽然从人道主义上来讲是应当受到批判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灵活机变的轿夫们抬的轿子在舒适度上确实要比驴、马一类的牲畜拉驾的车子更胜一筹。

结语

从远古时期为作穿山越岭之用的由竹木搭成的简易轿子,一直发展到后来用途齐全,形制多样,意义丰富的各朝代的轿辇,再到封建社会后期轿子越来越多的被统治者们当作是一种享受的工具,轿子的发展可以说一直都是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各个朝代对乘轿者的限制规定,我们能够看出这一朝代对百姓的宽容程度,透过某一朝代的乘轿风气,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轿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那段辉煌时期的象征意义对于研究古代的等级制度影响重大。

参考文献:

1、《癸巳类稿·轿释名》

2、《资治通鉴》

3、《宋史·舆服志》

4、《清史稿·舆服志》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