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法语培训班多少钱(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3-05-28 14:05:02 156

如今很多中国人都富了,是巨富,趁大几千万上亿那种,但这些人普遍不自信,都愿意把老婆孩子往礼仪培训班送,去学习一些贵族礼仪,当名媛贵妇什么的,学费还是天价,比如知名演员和社会活动家田朴珺小姐,她开的培训班,据说一年学费就要99万。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名媛培训班

深挖这些富人的心理动机,你会发现,虽然这些人发了,但总觉得少点豪门底蕴,“没文化”,去正式场合有点露怯,所以需要补补。

就像田小姐说的:

“金钱堆切不出贵族,只有文化可以。”

那这个朦胧神秘的“文化”到底指什么?

今天我就给大家聊聊这些天价培训班背后的事,把这种贵族礼仪的虚伪彻底扒干净。

(一) 英国贵族礼仪的背后

目前礼仪培训这套东西,大多以英国的贵族社交礼仪为基础,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要论摆谱,跟19世纪前的法国相比,英国还是弟弟。当时的法国宫廷那是穷奢极欲,是整个欧洲皇室的山寨对象,各国的官家都以说法语为荣。

但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几乎所有的贵族都陪着路易十六,被革命党挂了路灯,“共和”思想也成为主流,“公民”成了尊贵的称呼,贵族礼仪这套东西也就断档了,虽然法国现在还有,但不成体系。

可英国的革命不彻底,整套贵族体系被成建制地保留下来,一些社会上层岗位,如上议院也叫贵族院的议员,还是由那些老贵族们把持着。所以贵族礼仪有传承,要想有old money那种范,还真得学他们的。

那这些礼仪培训学校都教什么呢?

那多了,比如正式西餐礼仪、英式下午茶礼仪、宴会礼仪、红酒鉴别、形象造型、赛马和歌剧观看礼仪、走红毯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他们就教你两件事:

如何有品位地糟蹋钱,以及如何优雅地浪费时间。

(二)钱,要浪费在刀背上

就拿最常见的西餐礼仪为例子,首先要选趁手的家伙什。这些餐具的价格一定不能便宜,比如刀叉要用皇室御用品牌中镀金银的。红酒杯得用水晶的,这样口感更好,碰起杯来声音更清脆。瓷器得选牛骨粉含量超过45%的骨瓷,这样透光效果更好,质地更温润,有高级感。

一个盘子不上千,那能用吗?

这就是教你如何通过物品来给自己抬身价,学名“炫耀性消费”

这种炫耀有一定技巧。

作为一个贵族,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钱,至少看起来有钱。普通人花钱,撑死了就是买房买车这几个大件,大部分消费,都是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再多就要用花呗了。

但我是贵族啊,我要让别人觉得我有花不完的钱,我的钱绝不能浪费在生活必需品上,而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吃饭、喝茶、品酒,钱都花在下等人都够不着的地方,这才能证明我有钱。

总的原则就是:花这些钱是浪费,跟创造财富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们下等人买车是为了上下班,我们就不,就是霍霍,就是造,在这些细节上花得越多,越能体现我有钱,所以炫耀性消费是成为贵族的硬件。

但光有东西还远远不够,我们贵族不光有钱,还有大把的时间,浪费时间才是做贵族的精髓。

(三)浪费时间的艺术

你们下等人7点就要爬起来去挤地铁,午休一个半小时连觉都不舍得睡,搁那刷网剧、玩王者。

我们贵族就不一样,不需要和下等人一样去工作,睡觉睡到自然醒,每天悠哉游哉的,所以我们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气死你们。

还拿西餐礼仪举例,进了高档餐厅不能立刻找座位,得等服务生主动找你,把你领进去,脱掉外套让服务生存好,这才能落座。

入座后不能着急点菜,要先点餐前饮料,果汁红酒什么的,边摇晃着酒杯边看菜单,先点头盘,后点汤,然后是副菜,再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和饮料。

品菜时怎么用几副刀叉(左叉右刀,使用顺序要从外到内),怎么舀汤(勺子要由内到外地舀),怎么切肉(从左开始切),怎么放胳膊(胳膊不能压在桌子上,要自然悬空)……全部都有规矩。

这只是西餐礼仪的一小部分,学问大了去了,整个过程耗时费力,很容易就把一些普通群众给忽悠瘸了,以为这就是教养。

其实这套东西本质上,就是告诉你,我有大把的时间,而且我还知道如何优雅地浪费时间。

这套规矩和技巧又不仅仅是炫耀时间,你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套上层社会的社交密码,你只有掌握了这套密码,才能打进特定圈层,否则,即使你再有钱,也是暴发户。

记住这个知识点,一会儿要考。

如何你还觉得难以理解,那我就拿英式下午茶举例。英式下午茶是1840年的时候一个英国公爵夫人发明的,大多数教科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这位贵妇人一到下午4点就饿了,但开晚饭的时间是晚上8点,于是就用红茶配上其他甜点先垫吧点,她自己一个人喝没劲,又叫了自己的闺蜜,这一下就火了。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下午茶的出现很可能是饿,但它之所以能在整个英国贵族阶层迅速兴起,是因为它解决了英国贵妇们一个大天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打发时间。

这些贵妇们过去一天天闲地挠墙,但下午茶这个东西,一下子让他们找到了浪费时间的炫耀机会,珍贵的祁门或者是大吉岭红茶,精致的三层银托盘,描金的骨碟,英式松饼和甜点,还有一整套品茶礼仪,然后唠些马公爵家长,福伯爵家短的闲嗑, 一下午就这么打发了。

这就叫优雅地浪费时间,学名“炫耀性有闲”,这就是成为贵族的软件,比炫富更高级的炫耀。

不光这套礼仪需要时间,你要学习这些礼仪也要花大量的时间,这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说是一种炫耀。

(四)穿衣的秘密

不仅仅是吃饭喝茶,连穿衣服也是要遵循这两套原则。

首先一个是硬件,那就是衣服必须体现金钱的昂贵,比如用说藏羚羊的绒毛做的”沙图什”披肩,“沙图什”就是羊绒之王的意思,再比如真丝缎面做的礼服,精细羊毛面料西装,而且都得是手工定制的。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拉夫领”,这个大家之前在历史书上经常能见到,很多欧洲贵族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爱戴这种领子。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伊丽莎白一世

这是因为这种领子工艺极其复杂, 一厘米的宽度内竟然能织进了50条麻线,所以需要花费量大人工,用蕾丝之后就更加麻烦,更要命的是容易变形,所以穿戴的时间很短。虽然不舒服,却最适合用来炫富。

过去欧洲贵族要不带脏字地骂人,就会说”你不是我领子的宽度”。

但只有贵面料还不行,还要体现另外的软件,也就是炫耀性有闲,怎么体现呢?

很简单,就是我穿这套东西,啥活干不了,只能消磨时间。

最经典的领子就是高跟鞋,这是法国贵族先发明的,男女都穿。有人说穿高跟鞋是因为19世纪之前欧洲城镇道路脏得吓人,穿上高跟鞋是为了别弄脏裤子。

这就是”皇帝用金锄头,顿顿吃白面馒头”的劳动人民思维,人家贵族会跟你一起去赶集吗?所到之处那都是一尘不染,人家这么做就是拿身段的,啥事都干不了,就得让人伺候。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穿高跟鞋的法王 路易十四

到现在也是这个思路,比如拖地的晚礼裙,蕾丝手套,白色西装,包括发型也是一样,精致无比,公主范,做好之后连碰都不能碰,就是炫。

到这里细心的网友们就能看出来了,那就是所谓贵族礼仪,不管是炫耀性消费还是有闲, 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扒下“文化、传承和教养”的皮,它就教你一件事,那就是

如何迅速和劳动阶层划清界限。

如何迅速和劳动阶层划清界限。

如何迅速和劳动阶层划清界限。

也就是说贵族们干的事,不能和挣钱有一毛钱关系,也就是出卖劳动力。英国贵族们有一个持续了600年的业余爱好,非高贵血统不能加入,叫猎狐,那瘾跟吸毒似的,骑着纯血马牵着猎狗,就往郊区树林子里钻。

05年就出了禁令,死活都拦不住他们。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根据这个原则,我用一招,就能帮英国政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抓住的狐狸,不能自己处理,全部上交政府换成钱,一只狐狸200英镑,不够再加,不交就要蹲局子,保准再没人去干了。

(五)最高等级的炫耀

其实自己炫还是低等级的,最高等级的炫,是让自己身边的人,比如老婆和仆人替自己炫。

田小姐曾经说过,自己去一个英国人家里做客,她想要WiFi密码,人家管家托着一个银托盘就过来了,上面放着一个纸条,打开一看,写着密码,整个过程没有一点声音,让她印象极深。

这个管家,其实是在替主人炫耀,首先是物质上的,一身高档西装和银托盘。可更重要的是炫耀时间,管家在服务过程中的训练有素与彬彬有礼,而这需要时间去训练,也就是替主人浪费时间,这才让物质上什么也不缺的田小姐大为受用。

这就是所以这些所谓贵族礼仪培训学校要干的事,如何优雅地花钱和浪费时间,但现在他们的要学重点事教你如何优雅地做个闲人,也就是“炫耀性有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闲比有钱更稀缺,更能拔身价。

(六)贬值的有钱人

和过去几百年相比,今天是物质极其丰富的消费社会,只要你有钱,可以买到很多昂贵的东西,就不仅仅是领子了,比如奢侈品,豪车,珠宝等等。

你全身珠光宝气的, 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是有钱人,现在交通、社交媒体这么发达,所以炫富越来越容易,也就越来越不值钱。

但是有闲这种东西,可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它有一定的技巧,需要训练。

我刚才说它其实包含着一种上层社会的社交密码,这套密码极其复杂,天上地下无所不包,一举一动都是规矩。

就比如红酒鉴别,这是作为一个上等人的必修课,不懂这套子密码,就不会被old money接纳。

这套密码体系,前人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编出来,要解码,也要花大把的时间来学习,所以才有“三代养不出一个贵族”一个说法。

你要是解不出来,就是钱再多,人家也不让你进圈子,说你是麻瓜、暴发户。

“金钱堆切不出贵族,只有文化可以。”

这个“文化”,就是“炫耀性有闲”——如何优雅地浪费时间,同时也是一套上层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交密码。

这种学习的需求在中国更加迫切,因为这套贵族玩的东西在中国断档了。

(七)给贵族招魂

过去旧中国的官僚贵族,规矩那是一点也不少,但因为中国的革命极其彻底,完全消灭了过去的特权和贵族阶级,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那套腐朽的东西早就扔了。

但当一部分人有了钱之后,就又想脱离劳动人民,溥仪都当了图书馆管理员,楞说自己放在前清就是格格。

但他们自己不认为这是脱离群众,反而为这套东西的消失痛苦不已,觉得咱们丢了文化上的传承,丢了老祖宗的根,礼乐都崩坏了,了不得了: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是有知识,没文化。”

而英国人传下来的这套东西:

“类似于周礼。”

“背后是一套秩序,通过这套秩序,能看到对传统和知识的尊重。”

这话不是我说的,还是田小姐说的,所以她创办了一所贵族礼仪培训学校,叫”承礼学院”。

其实除了“秩序,文化,尊重传统,传承”等等,贵族礼仪这套东西还有别的叫法,比如”教养”、”家学”、”绅士”、”淑女”等等。

如果只看表象,这些叫法欺骗极强,很容易就把普通人忽悠瘸了,所以后果极坏,对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不会吧,他们富人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跟咱们也没关系,随他们去吧。

还真不是,因为社会中层底层的人,会学习模仿上层社会的一言一行。

我举两个例子,刚才说的英式下午茶,一开始只在贵族阶层流行,到后来整个英国都养成了这个毛病,一到下午三点把电脑一关,就开始泡上茶了。

我再举一个国内的例子,裹小脚这个事,其源头,就是宋明王朝官僚贵族阶层的一种变态审美,他们以小脚为美的原因,和穿高跟鞋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能劳动,只能玩弄。

但这种变态审美一直蔓延到整个社会阶层,以至于连普通农家也要给女儿缠足,“三寸金莲”不知摧残了多少少女,白白浪费了多少劳动力。

那现在呢?也一样,这种精致又脱离劳动的贵族式生活,也在影响大多数普通人,以至于被商家利用,创造了一些迷惑性极强的说法,比如”仪式感”、”轻奢”、”热爱生活”。

就比如钻戒,过去是上层社会的专属,在”情比金坚”的浪漫包装下,成了定情信物,考验爱情成色的工具,要结婚,是个人就得买,只不过比鸽子蛋要小一些。

再比如很多女孩现在都借网贷买奢侈品,其实也是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而现在的电视剧和网剧,满屏的社会精英,你已经找不到贫嘴张大民这种普通人了。

甚至连旅游都带着这层意思,社会名流们最愿意到处乱窜,很多人也学他们,但还真不是冲着丰富人生体验去的,就是炫耀,一方面炫自己有钱能出国,另一方面炫耀自己有空闲,不用去工作。

你要是不让他们在朋友圈拍照片晒视频,这些人肯定不去了,省下的那点钱,反手就能去买个包。

所以这种贵族式培训,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会引领一种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以至于很多人花自己的血汗钱,委屈了里子,去买这些面子,自己心里的苦,只有还款提醒的时候才知道。

不仅如此,它还让人们潜移默化地鄙视劳动,厌恶劳动人民。

中国现在这种情况不是特例,在19世纪末的美国也是这样。

(八)美国“贵族”的消失

当时一部分美国人先富起来了,于是在纽约等大城市里的五星级酒店天天开party,专门找欧洲王室的首饰戴,处处模仿欧洲贵族,一顿饭能花几万美元。

美国这个国家和新中国比较像,就是没有贵族阶层,移民过去的都是穷苦的平民,所以有些美国暴发户就觉得自己没有文化,要去学欧洲。

最时髦的事,就是把女儿嫁给欧洲缺钱的大贵族提提身价,就比如丘吉尔他妈就是美国富二代。

虽然我一直批评美国,但很多美国人对这种给贵族招魂的行为,有种本能的抵抗。

很多学者和社会名流就开始损他们,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凡勃伦,他在1899年出版了《有闲阶级论》这本书,从根上把这帮贵族的虚伪扒了个精光,给我们后人提供了批判他们的理论武器。

天价贵族培训班到底都教些什么?

凡勃伦和《有闲阶级论》

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借鉴了他的理论。

此书一出,美国富豪们抱头鼠窜,有名声在外的,连城里都呆不住了,只能跑到村里避风头。

所以美国的富人,就不像英国人那样拿腔拿调, 比如比尔·盖茨,总是穿衬衣和牛仔裤,扎克伯格也一样,老是穿同一款衬衫,都努力营造出一种和普通人一样的感觉。

尽管游艇都没少买,但最起码有这个姿态。

庆幸的事,这种给贵族招魂的行为,在国内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抵制,但是那些被美化后的炫耀行为,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

我们大多数人都出生在新中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了一句话,那就是:

劳动最光荣。

至于那些有钱人,也别痴迷这些所谓的礼仪,因为贵族这套玩意花钱如流水, 英国很多大贵族,比如丘吉尔他们家是公爵,到最后连自家的城堡都修不起,只能开放收门票,成为一个景点,导游带着一大帮游客,指着一张床神秘兮兮地说:

这就是丘吉尔出生的地方。

其他英国大贵族早在19世纪末就缺钱了,要不就娶美国的富二代小姐,要不就转型投身实业做买卖,这些事在《唐顿庄园》里演得明明白白的。

人家挣钱的本事不学,糟蹋钱的本事你倒学起来了,你还没人家的世袭特权,找死吗?

您老人家要是生财有道,英国贵族得跟你学,哭着喊着让你“拉兄弟一把”。

红楼梦里的贾府,外人看着如烈火烹油一般体面,其实早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寅年吃了卯年的粮,也不仅是贾府,“家家都是这样的,连王爷家还不够过呢”。

维持体面,这就是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之一。

另外,二代们本就没有挣钱奋斗的强烈欲望,你把孩子送去学这套鄙视劳动的东西,又消磨了志气,养成了这些骄奢淫逸的东西,更不干正事了,不败家才怪。

要知道,如果这些富人的盘子在中国,那学这套过时的东西,注定没啥好下场。

至于田小姐的那个”承礼学院”,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是个单纯培训贵族礼仪的地方,更多的是个供顶级富豪交流的平台和圈子,有那么点湖畔大学的意思。

我怎么觉得还不如办个培训班呢?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