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孕育创新的实验室如何走出整体落后的困局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6-01 18:06:24 234 0

孕育创新的实验室如何走出整体落后的困境

我国实验室建设运行需打破标准

□ 本报记者何柯

“大家更关注的是数据和仪器,而不是实验环境的改善。” 7月30日,在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发展实验室高峰论坛上,国际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迟海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从顶级实验室的角度来看中国顶级实验室来了,中国的实验室设计建设水平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国家,但主流实验室仍明显落后,“根源”在于社会认知。

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在薄弱空白的基础上起步,创建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实验室资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除去检验鉴定实验室,“985”和“211”高校共有实验室6300多个; 约6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约350个,其中企业实验室174个。

“这些实验室分布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高校等领域,在保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和科研数据客观真实、维护社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暨南大学教授傅江南对此发表评论。

实验准备室管理制度_中国顶级实验室来了_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力的大小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今天,实验室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测算,未来20年中国顶级实验室来了,仅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可降低成本约150亿元,同时创造产业规模约1200亿元。

“按照我国入世时的承诺,我国检测市场现已对外开放,整个市场呈现外资、民营和国有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傅江南看来,我国实验室资源呈现数量多、人数多、门类齐全、分布广的特点。 资源丰富等特点,但实验室设计建设行业缺乏合理宏观规划、缺乏法律法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投资来源、缺乏活力和经济意识等劣势正在逐渐涌现。

理念、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差距

“我国早期出现的实验室设计处于从属地位,即设计院完成建筑设计后,允许实验室设计单位进入二次深化设计,有点类似于精装设计。” 迟海鹏指出,这个概念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建筑应该为功能服务,而不是功能为建筑服务。

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我国实验室设计逐渐由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 从顶级实验室来看,我国实验室设计建设水平不亚于任何发达国家,但主流实验室仍明显落后。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实验室设计建设的理念、技术、材料、设备等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差距,实验室设计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等。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实验室三废的排放很普遍。 傅江南对现阶段我国实验室整体建设的评价是“水平低、不完善、不均衡”。

实验准备室管理制度_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力的大小_中国顶级实验室来了

“目前,细胞实验室在国家层面还没有规范,即使是国家干细胞实验室,在上海和深圳也有地方标准,没有国家标准。” 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基础设施处副处长徐海燕坦言,中国一流实验室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一些专业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虽然比较完备,但实验室设计建设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并不多。 “美国从2002年开始提出Labs 2020挑战,其中提到的很多概念现在都领先于中国。” 池海鹏说道。

设计与施工领域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装配式实验室和智能实验室受到广泛关注,为我国未来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室相比,装配式实验室就像商店里的衣服和裁缝店里的衣服,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建造过程更快,而且可以降低成本,避免出错。” 据悉,国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苏元英介绍,预制实验室是将原来的现场实施改为工厂预制、现场组装。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实验室运行质量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不同领域和行业纷纷加紧制定计量方法、标准化方法、商检等标准法规。方法、质量方法、农业安全法、认证认可条例、食品安全法等,但关于实验室设计和建设的法律法规比较少见。

据傅江南介绍,目前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主要参照美国和欧洲的标准。 实验室设备制造商采用的材料、技术、规格参差不齐,竞争环境混乱,实验室建设者无法全面掌握。 技术要求,所以建设的实验室水平差别很大。 为保证实验室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舒适,保证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保证实验对象的质量,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节能,保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相关标准法规亟待出台。

迟海鹏还指出,未来要完善实验室设计建设领域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法规出台,建立健全涵盖设计、准入、配额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 、检测方法、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 规范制度。 推动关键技术转化,完成技术研究成果向标准规范转化。 编制与预制实验室相匹配的标准图集、施工方法、手册、导则等。 加强建筑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的衔接。 建立统一的零部件产品标准和认证、标志体系,制定实验室评价通用规则,完善零部件设计、生产和施工过程标准。

《中国质量报》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