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通讯: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6-15 13:06:50 157 0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书名:从中华文明的一体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记者白洋、徐壮

“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能牢牢凝聚。”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

在不久前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大同小异。

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维护着各族人民的命运,团结着每一个人,凝聚着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华文明的杰出统一,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版博物馆中央总图书馆藏有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大藏经版画。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央总图书馆兰台洞1号库房,实地检查藏书保存情况。 这些由优质花梨木和红桦木制成的雕刻品,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总书记走进库房深处,仔细观察珍贵文物,感受古老文明的气息和底蕴:“这些版画和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文化,也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 ”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早已形成了多元统一、统一集中的统一体。

这种团结基于强烈的文化认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民族古典史诗《格萨尔(斯)尔》说唱展时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通过多个民族的不断交流和融合。”

“国之万里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止步不前。” 在中华大地上,各族先民辛勤耕耘,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越”到“万里羌人唱汉歌”,从新疆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五星东来惠华”到陕西出土的唐代“三彩骆驼俑”……历史充分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这种团结包含在自古以来的实践传承中。

六通风,四海一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丰富的国家制度和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标、行同神’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世界是他们的责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秉持着土地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他们立志追求团结,趋向团结,实现团结。 而屡屡荣华富贵,越挫越勇。

这种团结,融入了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

为救国存亡,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怀揣着“我死活江山,从容而去”的强烈志向; “家是豫麦,国是中华”,是自愿守边的藏族牧民的朴实情感;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将士们以身体为界碑的无悔誓言……

苟益国,生死存亡。 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和血脉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使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并勇往直前。

中华文明的卓越统一造就了共同的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在山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乘船来到刘公岛,登上东洪炮台遗址,参观抗日战争历史陈列馆。

1884-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斗求索,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史诗。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直想来这里看看,接受教育。警钟一定要敲响,历史的教训一定要牢记。13亿多中国人要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这就是历史的教诲和文明的指引:统一的信仰维护着统一的国家; 国家的统一铸就了信仰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大同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能牢牢凝聚。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勤劳朴实,崇尚礼义,草原文明热情豪放,海洋文明海纳百川,敢打必胜……各民族文化都有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禀赋。

因为它是一体的,所以牢不可破。 从脱贫攻坚“不完全胜利不撤军”的坚定决心,到改革大潮中“敢啃硬骨头,敢闯险滩”的非凡勇气; 从抗击疫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怀,到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敢打敢打、善于打仗”的顽强意志……涉水滩、登山难、闯关难,文明的韧劲赋予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民族团结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900多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中选出的藏品不远万里来到香港展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见证下,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签署了《关于建设香港故宫文化馆的合作协议》,为香港人民献上了一份文化礼物融入祖国的发展。

“14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之所以如此强大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一样的血,一样的梦。 大地统一、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文明延续,早已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坚定的信念,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相互依存、团结一致的根基。儿女。

中华文明的大同小异决定了国家强大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命运。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调研。 当总书记对师生、村民、社区居民说出“我们要像石榴子一样”时,话音未落,现场千千万万的声音响亮响亮地回答:“紧紧地抱在一起”。

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统一的祖国,才能深入推进区域合作,让“山海情”长存,让万千贫困家庭“搬穷窝”、“改穷商”、“改穷商”。连根拔起穷人"; 因为有了强大统一的祖国,我们才能在一场大灾难、一场疫情前坚持全国一盘棋,展现出“一方困难,四方支援”的强大优势……

纵观中华五千年,一切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富强,都出现在“大一统”的盛世; 而民生岁月,往往伴随着政权衰落、政权分立的历史背景。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希望,能统一则全国人民幸福,不能统一则全国人民受苦。”

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_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_凝聚中华正能量演讲稿

中华文明的杰出统一,表明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明天的中国,力量来自团结”。

2022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电视和网络发表了2023年的新年贺词。 人们发现,新近摆在总书记书架上的照片,增添了过去一年里他与新疆各族人民、香港同胞、陕西老乡亲近的许多温馨瞬间。

“14亿多中国人在一处思考,在一处努力。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响彻云霄。

不断凝聚共识,是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前进的道路上,卓越的团结依然是我们凝聚力量、发展文化、振兴文明的坚强信心。

从团结中,感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髓——

将于2023年6月闭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精品将齐聚一堂。 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杭绣、东阳木雕、发绣、扬州漆器……丰富多彩的展品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一幅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的画卷。

文化的民族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是我国的显着特征。 多元意味着丰富的文化形态,而统一则代表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中国繁荣发展的文化,正是坚持中国文化立场的文化,是鲜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风的文化。 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

从团结中,感悟团结的磅礴力量——

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_凝聚中华正能量演讲稿_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3年春节,北京故宫一票难求。 人们走进午门正殿,在开幕展“中华之子文化——历代文人文化艺术展”中探寻家国情怀。

笔墨纸砚,诗词书画……每一件展品都洋溢着俭朴的情怀,诉说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志向”在中国文化中,赞扬“先忧后天下”,是未来世界欢欣鼓舞的精神支柱”。

正是这种精神,坚定地团结了中华儿女,支撑着我们在形影不离、乱中取胜、坚定不移的状态下跨越历史的鸿沟和低谷。

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雪健儿驰骋取得骄人成绩,到亿万农民辛勤耕耘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奋发图强,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的振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团结的角度,深刻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更好地承担新的文化使命,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造文明发展新的更大的辉煌。

团结就是力量,拼搏创造未来。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灵魂。海内外华人的梦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魂、梦”。 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继续推进文化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担当。 新的时代文化使命。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