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的格式的歇后语是什么)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8-23 21:08:10 181 0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学习内容下的产物。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扩展资料: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进入21世纪,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语作文,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甚至一些考试中,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股文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格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八股文是时代的产物。起源于宋代,雏形在元代,形成于明代。从此后,曲曲折折,时衰时兴不固定,一直没被全面否定,甚至清代还有人把八股文与唐诗宋词并为一起,称之为“唐诗宋词明八股”,可见八股文影响之大、之深。

一直到了当代,八股文仍然存在。英语作文,采用的是固定模板写作。考试中,必须采用上面所推荐的作文格式和模板,否则,阅卷的老师,就会对这篇作文打低分。还有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那作文格式都是千篇一律固定的。

八股文对规范考试制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考试,不是考作文,就是写文章。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在写文章方面都是很优秀的。假如,没什么规定,叫考生任意发挥,随意写,肯定会出现大量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那些阅批卷子的老师相互间很难定夺,都是凭自己的直观去取舍,这样的考试,不但难以取舍谁考得好,而且名次更难排定。如果这是问题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了,单凭自己的记忆力就可以了。

八股文产生于科举考试。当时选择出考题,局限在“经义”之中,即“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

八股文萌生于宋代。在宋代科举考试时,规定以“经义”出题范围,同时,对文体,文章写作的格式进行了限定,例如对仗排偶的句式等等,考生主动运用排比法,写成了类似八股文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仍然沿袭了宋代“经义”出题范围,只是在考试文章的格式方面,有所改进,并没限定在对仗与排偶上。到了明代,八股文开始形成。规定了八股文的具体写作格式,这个八股写作具体格式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明代八股文正式形成,公开称这种文体为“八股文。明代对八股文的考试制度和文体,有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仍然由“经义”为出题范围,但变为开考的八股文,一律按八股的方式考试写作文。写作文格式要求严格,限定字数,规定了不允许违背“经义”注解,更不能自由发挥。八股文的形成,使科举考试有了明显的新变化。

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八股文了。实际上,它就是为规范科举考生所制定的考试文章的写作格式,同时,对于“经义”的注解,自由发挥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新规定。这里面既有规范性、局限性,又有新内容、新发挥,对考生还是有利的。

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的格式的歇后语是什么) 第1张

八股文的格式后面是什么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八股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八股文”主要有什么特点?

要而言之,“八股文”是一种以儒家“四书”为题目的议论文体。它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另—个则必须按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即常说的“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制,各个时期不同,一般低于一千字。

“八股文”的标准结构范式,共有十个部分:

1、“破题”。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它可能是—段原文。也可能是截取的不完整的文字,甚至有前后文字截断,然后拼接起来当作文题的现象。这也正是戊戌变法时,很多有识之士痛斥“八股文”的弊害之一。所谓“破题”就是文章起首必须用二句话,把经文原来的“题字”、“题意”破解开。如果不破,则称之为“骂题”。“破题”不一定用偶句。

2、“承题”。

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所以,“承题”,即是承接“破题”,继续将“破题”之意引申、发挥,以使其明白、晓畅。通常只用四五句话,不可过长。“承题”亦不定用偶句。

3、“起讲”。

又叫“小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通常用数句或十数句话即可。具体写法很多,一般应注意分为起承转合,或正反开合等步骤、环节。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对写文章的老手来说,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规范。“起讲”不限用对仗,语言全部为散文也行。

4、“领题”。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截取的文句。形式上可能是一二句话,也可能是—大段话;内容上可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也可能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因此,这就需要作者用“领题”来廓清文题的界限,向后面的议论过渡。“领题”多用散文,不用偶句。

—般写“八股文”会遇到三种情况:其一,题目所引的文句,前面还有上文。故而,“领题”就要求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说起,用几句话引“领”到本题上来。其二,题目文句之后还有下文。“领题”就应或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串到下文的末句,点明末句之字也行,概括末句之意也行。总之,要划清题目涉及的经文界限,起到向本题题旨过渡的作用。其三,题目文句没有上、下文。那么,笼统地讲一讲本题的中心论点即可。

5、“题比”。

又叫“起比”。所谓“题比”,即是就题目文字的前部分所拟的偶句。它是“八比”的第一对偶句。通常用四五句,或八九句,两比的字句必须相同。一般讲,“题比”要把文题的“正义”,即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去论。因此,。又称它为“起比”。

6、“出题”。

所谓“出题”,即是在“领题”的基础上,须将题目原文全部点出之意。实际写作,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出题”多用散行,不作偶句。

7、“中比”。

所谓“中比”乃是“。八比”的第二对偶句。通常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发挥题目“正义”,即中心论点的地方。长短无定式,一般情况,它要长于下面的“后比”。如果,“出题”未将题目全部点出,“中比”则必须出齐。如果,“中比”不作重点段。那么,下面的“后比”就必须承担起发挥“正义”的功能,成为全文的重心。总之,“中比”和“后比”应处理成论述的“文腹”,或前或后,必须有—个充作重点段落。

8、“后比”。

它是“八比”的第三对俳句。长短亦无定式。主要看“中比”而定。通常,“中比”长,而“后比”短。然而,倘若“中比”未作题目中心的论述,那么,“后比”则当承担此任,成为全文的重点段,它就比“中比”长了。

9、“束比”。

所谓“束比”,即收束之意,它是“八比”的最后一对偶句。如果,前六比意有未尽,则用“束比”结束一下。 “八比”乃是“八股文”的完整格式,而多数的“八股文”其实仅写六比就足够了。通常,“束比”宜短不宜长。

10、“落下”。

所谓“落下”即是落到文题下文的意思。“落下”并非必备的部分,有无均可。通常它是在文题经文尚有下文情况下,延及下文来作全文结束;倘无下文,则或推阐余波,或自行作结也行。“落下”多为散文,不用偶句。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比”、“中比”、“后比”七项,不可或缺;而“出题”、“束比”、“落下”三项则可有可无,自由处置。所谓的“八股文”,虽然以“八比”为其结构的完整模型,然而,实际写作并不拘泥于此,由于“束比”不限,所以写六比较为普遍。而多者可达十比、十二比、十四比、十六比、乃至二十比;少者,如遇到单句经文之题,偶尔也有作两大比、三大比的。假设写两大比,—横说,一竖说,各树一意;三大比,一说过去,—说现在,一说将来。这样也是可以的。具体情况,全视文题而定。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它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框架,它规定全文框架须由七个必备部分,三个灵活部分构成。二是论证逻辑,它潜含于结构要求之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到“八比”的发挥“正义”,最后以“落下”作结。其实,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三是语言形式,文章须由散体与偶句错综编排,“起比”、“中比”、“后比”是必备的修饰,其他则不作定规。

八股文如何写??有什么格式要求??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文怎么写?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