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多国气温破历史纪录极端天气未来会成为常态吗?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6-19 16:06:17 200 0

柴亚新上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一股罕见的热浪正在北半球肆虐。 8月22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第11天发布我国最高级别高温预警——高温红色预警。 不仅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地都出现了超过40℃的高温热浪,多地突破历史极值,威胁着人类健康、电力供应、农业生产和水资源。

热浪为何如此猛烈? 未来极端天气会成为常态吗? 接受采访的气象专家表示,今年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率都非常罕见。 除了短期的直接气象因素外,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与长期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再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北半球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多国气温破历史记录

整个世界忽冷忽热——这一刻,整个北半球的人都感受的很清楚。

“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烈的高温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高、极端性强的特点。”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截至8月21日,我国今夏高温事件持续时间(70天)、40℃以上高温区覆盖面积(150万平方千米),单站最高气温强度(45℃)和全国气象站破或平历史极端站数(330站)均创历史新高。

放眼全球,温度图上象征35℃以上高温天气的深红色和橙色广泛分布于欧洲、北非、北美、东亚等地。 短短一个月,欧洲经历了两轮热浪。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目前席卷欧洲的热浪还将持续,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至少会持续到21世纪60年代。

重庆极端高温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极端高温,调整上班时间

河流水位下降、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增加、农作物干旱、电力和水资源短缺……热浪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热量,还有一系列次生灾害。

异常高温和明显低于往年的降雨量导致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干旱。 “从西班牙干涸开裂的水库到多瑙河、莱茵河和波河等主要河流的水位下降,前所未有的干旱正在席卷近半个欧洲。” 美联社报道称,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没有出现明显降水,有专家称之为“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高温干旱导致河流水位严重下降,河床裸露,船只难以航行。 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内陆水道,流经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被誉为“黄金水道”。 德国联邦和地方航运管理机构近期多次发出警告。 莱茵河下游多座城市附近航道水位创历史新低,导致航运量大幅减少,船舶实际载重不足正常情况的一半。

长期高温叠加持续干旱,森林火灾威胁陡增。 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今年法国有超过5万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是过去十年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美国加州也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山火。

在意大利的波城地区,严重的干旱导致稻田干涸无水。 当地农民估计,今年的水稻收成可能减半。 德国农民协会最近警告说,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农作物歉收和价格上涨。 如果降雨不及早持续,收成可能会减少 30% 或 40%。

极端高温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德国医学会主席克劳斯·莱因哈特 (Klaus Reinhardt) 在谈到热浪对欧洲的影响时说:“高温会导致疾病,热应激和高水平的地面臭氧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法国卫生部门警告称,热浪期间,因体温过高、脱水等原因就医的人数明显增加。

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更容易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重庆极端高温_极端高温,调整上班时间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高温事件为何“超长待机”? 气象观测可以提供即时的、短期的解释。 高温通常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最常见的是副热带高压。 在其控制的区域中盛行沉降空气。 一方面,下沉的空气会压缩升温,另一方面,上升运动减弱,少云少雨。

“北半球极端高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是直接原因。” 周兵告诉记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带都阶段性加强,从而形成北半球大范围整体暖高压带,保持靠近地面的热空气无法逸出,进而产生高温热浪。

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具有“火上浇油”作用。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寒冷,可引起大气环流变化,影响气候的现象。 “今年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加剧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加之印度洋海温异常,带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加强。”周兵说。

从更长的气候尺度考虑,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的背景。 人类活动导致的长期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的根本原因。

“气候变暖将改变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并通过海洋与大气、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局地气候。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更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了。”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晁庆臣告诉记者,气候变化的总体特点是,全球气候更加不稳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和风险越来越大。 .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过去50年全球变暖正以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0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灾害发生次数增加了5倍,灾害损失增加了7倍多。

“气候变化导致了频繁、广泛、强烈和并发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周兵提到,极端天气引发的复杂灾害越来越多。 热浪和干旱可能更频繁地发生,并伴有野火风险; 由于海平面上升和降水强度增加,一些地区发生复杂洪水的可能性已经增加,并将继续增加。

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重庆极端高温_极端高温,调整上班时间

据周兵观察,与本世纪以来的数次高温事件相比,今年的热浪无论是起始时间还是极端程度,都有明显更早、更强烈的趋势。

“最热”会成为未来常态吗?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极端高温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预计会更高。 该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将更加严重,目前所经历的只是“未来的预兆”。

“由于全球变暖加剧,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等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周期缩短,曾经50年一遇的事件变成了20年甚至10年一遇的事件.全球气温每升高1°C,极端降水强度将增加7%。未来每升温0.5°C,极端气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发生显着变化。” 周兵表示,全球极端高温阶段可能预示着“北半球40℃时代”的到来,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观察和科学证实。

罕见极端天气给全世界敲响警钟,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热浪甚至已经到达两极。 “格陵兰岛的温度接近 60 华氏度(约 15.5 摄氏度)。像今天这样穿短袖已经足够暖和了。” 7月19日,在“极寒之地”格陵兰岛,一名身穿薄T恤的记者出现在新闻画面中。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岛上约80%的面积被冰盖覆盖。 今年夏天,北极圈内气温一度飙升至32.5℃,格陵兰冰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从 7 月 15 日到 17 日,格陵兰冰盖每天流失约 60 亿吨冰,足以填满 720 万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 如果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持续下去,格陵兰冰盖将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重庆极端高温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极端高温,调整上班时间

今年3月中旬,北极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30℃。 南极洲的几个研究站记录了创纪录的高温。 康科迪亚南极科考站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40℃。 我国南极昆仑站4天内气温上升38.1℃。 “南北两极四季相反,极端高温天气却同时出现,这绝对不寻常,”周兵说。

种种不同寻常的事情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诺贝尔奖获得者真锅周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的研究直观地指出了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以上。 据此,《巴黎协定》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 .

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11℃。 今年4月,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中通过第三工作组报告时表示,世界正处于“不容错过”的十字路口。 “如果你想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C,要么现在(行动)要么永远(达不到目标),因此所有部门都需要大幅减排。”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 Jim Ski 说。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碳减排成效显着。 “ 据周兵介绍,近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了26.2%,相当于减少能源使用量约14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9.4亿吨。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将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过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减排目标。

难以忍受的高温也让人们对全球变暖有了更真实的认识。 “在减排方面,我们常说有五个层次:国际社会的经验和相互合作、国家或地区的自主贡献和政策层面的重视、行业和企业碳排放的约束和努力、社区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绿色低级协会。科学传播低碳理念。” 周兵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并非与公众隔绝,节能减排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减缓与适应并重,增强气候韧性,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减少排放并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唯一行动。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战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减缓是指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是指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为应对已经发生和预期的气候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减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晁倾尘说道。

缓解是答案,但适应也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晁庆臣看来,这种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气候变化已经发生,不通过适应手段进行调整和改变,就不可能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缓解措施见效需要时间。 温室气体的寿命很长。 即使排放量减少,过去和现在的排放量仍将继续影响气候系统,其后果将长期存在。 比如,未来几百年海平面还会上升。 因此,对于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风险,必须采取适应措施,减少不利影响。

我国始终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理念,将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不久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发布,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黄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根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建设气候变化的目标是——适应性城市是“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和热浪”。 应对灾害、大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提升。” “同样,一个具有气候适应能力的社会是一个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社会。”

全力以防,重点减灾,增强气候适应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晁庆辰说,今后要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综合实时监测,以及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精细特征的认识。 周兵认为,全球变暖给气象防灾减灾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全社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面对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综合应对。 比如,极端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和能源供应,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措施。 又如,城市规划要考虑到极端降水和高温的情况,建设能够抵御极端天气的防洪、排水等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阴凉场所,使用更环保、隔热的建筑材料。

热浪终将退去,但气候问题不会消失,极端天气也不会消失。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真实的、严峻的、长期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地球“降温”。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