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热点 正文内容

全国高温地图持续冲上热搜专家:概率较大

阿立指南 实时热点 2023-06-19 17:06:49 260 0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6月13日以来,我国经历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事件强烈、影响大。 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面积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9亿多人。

近日高温天气,多地出现中暑现象。 仅7月10日一天,四川华西医院就收治了3名中暑患者,其中1人生命垂危,2人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抢救。

在多地高温热浪持续的同时,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尤其是南方多场暴雨、强降雨。 其中,降雨呈现南北两条雨带的特点。 南方珠江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北方辽河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

专家预计,今年盛夏,局地极端强降水概率较大,同时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事件。 “酷热”的天气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今年的气候为何如此极端?

为什么近期极端高温天气频发

目前,我国多地正经历酷热天气,全国高温地图持续冲上热搜。

7月6日,四川实时气温高于吐鲁番,成为当天全国最热的三个城市。 13日14时30分,上海徐家汇站气温达40.9℃,创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此外,重庆江津、浙江天台、安康等地也出现高温陕西连日来也超过40℃。

高温极端天气应急预案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北美极端高温天气

目前,全国71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 高于 44°C。

在国新办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介绍,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5.8℃。 ,比往年同期高0.7℃。 这也是历史上同期的第二高。 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还显示,今年6月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5.3天,比常年同期多2.4天,创同期之最。自 1961 年以来的历史。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范围高压异常的维持是近期我国出现极端高温的最直接原因。” . 以四川为例,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该地区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下沉气流,气团从高空向低空的绝热下沉升温,致使气温明显升高表面附近的温度。 同时,下沉气流导致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增强,地表温度也升高。 此外,高温会诱发部分地区突发干旱,土壤水分的快速下降将进一步加剧高温强度,使部分地区易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

除了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霞建议,还需要关注我国高温天气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性世界的。

今年6月中旬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 在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尤其是欧洲,高温不断打破历史记录——6月13日,西班牙中南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 6月18日,法国多地高温破纪录,70多个省份发布高温预警; 19日,德国出现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勃兰登堡州发生森林大火。

高温极端天气应急预案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北美极端高温天气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和西欧地区偏高2℃以上。 与历史同期相比,此次高温热浪事件打破了欧洲、东亚、北美同期的历史极值,影响范围广,但影响小于2003年高温事件。

高温天气持续,人们不禁要问:今年的高温是不是来得太早了,有没有异常?

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的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和2017年。总体来看,今年高温事件开始早于上述三年,但历史极值站的持续时间和数量目前均少于这三年。 虽然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不如2017年,但已经超过2003年和2013年。

张丽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高温事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发生时间也有更早的趋势。 但以此次高温影响巨大的新疆地区为例,6月1日至8月15日的任何一天都可能出现夏季高温天气,因此不能说今年的高温来了太早了。 属于正常时间段内发生。

王军认为,今年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可能属于极度异常天气,但具体异常程度还需与历史平均情况进行详细对比评估,才能确定。 酷热天气可能给当地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森林防火、农业生产和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一定风险。

平均降水量为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在持续高温天气到来之前,我国南方的暴雨也带来了多重灾害。

入汛以来,我国共出现18次区域性暴雨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华南、福建等地数量增加20%翻番。 两广降雨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广东中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等地降雨量均超过1200毫米。 近日,今年首个登陆台风“暹罗”及其环流云系给多地带来大范围强降雨。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近日提到,3月17日入汛以来(至7月8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0.6毫米,比降水量增加10.7%。高于往年同期。 为年初以来历史同期之最。 目前,洪涝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和失踪,受灾2180.5万人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7.6亿元。

南方多场暴雨,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高温。 有网友形容,仿佛经历了“水深火热”。 四川、陕西等地甚至出现旱涝急转直下的情况。

旱涝突变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已经发生干旱,随后发生强降水和某一流域内涝的气象水文事件。很短的时间。 由于自然状态转换迅速,时间短,降雨强度大,易造成山洪、急河涌、河水倒灌、内河水难以及时排放,带来极大的危害。防汛抗旱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表示,今年汛期降雨受大范围气候背​​景影响,包括热带太平洋长达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提前北跳和西移的位置。

北美极端高温天气_高温极端天气应急预案_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正在进行的拉尼娜事件不仅为我国今年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和雨季提前提供了重要气候背景,也影响了6月以来出现的高温。

张丽霞说,海水温度确实是影响高温变化的重要强迫因素之一。 科学研究指出,拉尼娜现象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使我国高温日数增多、强度加大。 除了拉尼娜现象,中纬度罗斯贝波也是造成热浪的可能原因。

此外,国家气候中心还提到,我国的气候异常还受到其他海域(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积雪、极地冰川等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报,适时出台修订后的气候预报意见。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主任袁元表示,今年盛夏(7-8月),我国气候预计偏常态化,旱涝周期性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以及季节内的大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多模式集合预报最新成果显示,2022年我国盛夏(7-8月)降水的主要雨带落在河套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降水量可达2-5成。 黄河、海河、辽河流域中下游强降雨过程中,局地极端强降雨概率较大,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同时,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偏少20%~50%,易出现高温干旱,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事件。

全球极端天气可能成为常态

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_高温极端天气应急预案_北美极端高温天气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来全球变暖以近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据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全人类红色警戒”。

上述报告还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很可能)和大多数大陆(很可能)观测到的极端高温强度和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与自然变率有明显区别。

张丽霞说,温室气体除了通过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大气升温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气温升高。 例如,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大气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对流的发生,无降水的天数增加,无形中增加了夏季高温的风险。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热岛强度明显增强,进一步助推了我国部分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增多的趋势。

由于高温天气的发生是天气环流影响的直接结果,因此科学界试图区分热力变化(全球变暖背景)和动力变化(大尺度环流变化)对高温事件的影响。 对我国以往极端高温事件的归因研究指出,热力变化对高温的贡献占主导地位,随着事件极端性的增加,热力变化对极端高温事件的贡献度会增加。

王军表示,当前全球多地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然而,几次极端高温天气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加剧。 关注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全球平均气温的趋势。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概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王军表示,当未来全球变暖达到一定程度时,目前的一些酷热天气可能会成为常态。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国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上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新疆北部、东北部分地区增温更为明显。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21世纪中叶,我国年均降水量将增加6.5%~7.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 中排放情景下北半球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增幅较大的地区为内蒙古西部至新疆东部及南部、广西至湖南南部。 .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