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中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白马啸西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如果你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白马啸西风》是作家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1961年10月—11月连载于香港《明报》。《白马啸西风》是一篇着力写“情”的小说。
这篇小说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穿插了苏鲁克与盗贼汉人、瓦耳拉齐与车尔库之间的纠葛。
扩展资料:
《白马啸西风》故事平凡而简单,一个以德报怨、以爱化解仇恨的爱情悲剧,夹杂了一些悬疑、打斗和趣味性的情节,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血腥味的寓言,一则悲惨哀伤的童话故事。
《白马啸西风》故事的背景,原本远离刀光剑影的武林、是非恩怨的江湖,到了回疆大漠,仍是一样暗藏杀机,腥风血雨,然而由于文字十分的好,使得这篇小说流露出一种的同情,而且洋溢出一种至高至深的善念。
《白马啸西风》里最重要的人物是李文秀这个女孩子,全篇故事都是围绕着她发展,她目中所见,心中所想,全成为故事的情节。
白马啸西风里,李文秀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李文秀为关怀、照料自己的两位亲人的死而伤心,更为自己所爱的苏普爱别人而伤心,她只有骑着白马,回到中原,今后的路,还不知道向何方。
请教:《白马啸西风》一书结尾最后那个问题:“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着别人,有什么法子呢?”
为了不互相伤害,放他走,因为他不爱你了,残存的一丝温度不足以支撑你寒冷的躯体,放他自由也是给你自由。人生应多些快乐,少些痛苦。
白马啸西风里有一句台词:这个人,文韬武略,有勇有谋,乃当今不世之才,可我就是不喜欢?谁说的?他
没有你说的这句话。原文里是有一句类似意思的,出现在结尾: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不是说谁具体的人;而是说自己喜欢的人偏不喜欢自己;而其他的人,哪怕再英勇俊俏,却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人。这是李文秀说的。她喜欢苏普,但是苏普的心上另有别人。李文秀明明还可以改弦更张,然而“可是我偏不喜欢”。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的结尾是怎么写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仅就其结尾法看,方法各异,旨趣不同。
除去极短的《越女剑》,我把剩下的十四部从内容的角度,大致分作如下五类。
1、团圆结局
《射雕英雄传》,第四十回“华山论剑”,欧阳锋癫狂,成吉思汗逝世,宋蒙战争暂告段落,郭靖黄蓉携手南归。
《倚天屠龙记》,第四十回“不识张郎是张郎”,蒙古败退,朱元璋兴起,张无忌厘清与众女纷乱的关系,终和赵敏琴瑟和鸣。
《笑傲江湖》,第四十回“曲谐”,任我行病故,江湖纷争意外地烟消云散,令狐冲和任盈盈结潘杨之好。
《鹿鼎记》,第五十回“鹗立云端原矫矫,鸿飞天外又冥冥”,韦小宝摆脱了与所有人的纠缠,带着七个老婆归隐。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四部小说都是至少四十回的鸿篇巨制。这一类长篇作品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众多,线索纷杂,最终主要矛盾消弭,正义战胜邪恶,爱情收获圆满。这是长篇小说最常用的写法,中国古典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外国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十字军骑士》等等均是如此。据说好莱坞电影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也就是不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添堵,大概也是相同的创作理念。
金庸的这四部小说还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其背景多与 历史 相关。《射雕》《倚天》均涉及了宋蒙战争,也出现了成吉思汗等 历史 人物;《鹿鼎记》几乎就是一部康熙王朝的兴盛史;《笑傲江湖》纯属虚构,但其被称为是金庸作品中政治影射最为明显的一部。因为有宏大的 历史 作衬托,所以主人公们虽大多身负绝世武功,但在现实中都显现出深深的无力感——郭靖无奈之下要去刺杀结拜兄弟拖雷,张无忌被朱元璋欺骗,令狐冲面对日月神教的咄咄之势已经无计可施,韦小宝在他曾经游刃有余的江湖里也感到格外的困顿。
在 历史 的大格局里,个人无论能力如何强大,其本质上也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人超人的力量在面对其他个体或者小群体的时候可能是有效的,但面对 社会 的洪流,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是无可避免的——小说中那些极其感性的主人公郭靖、张无忌、令狐冲们是这样的,他们面对政治的漩涡,尤其是还要保持自身纯洁精神的持续性时,最终结局要么无奈归隐,要么就只好期待偶然因素的出现了。而那些极端理性、极端冷酷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吉思汗临终前的悲叹,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等人的宏图伟业,不是最后都化为滚滚东逝水了吗?一个好的小说家,即使是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也在有意或无意地揭示着 历史 的规律。
第二个特点是在大事件之后,往往有一个尾声,这个尾声或沉静,或温馨,或戏谑。这是我极其喜欢的一种写法,但中国的古典长篇似乎多不善于此(《水浒》的“蓼儿洼”是个例外,不过是悲剧)。这种写法能带给读者一种余味无穷的感觉。我个人特别喜欢《魔戒》的结局,托尔金不仅用相当的篇幅写英雄们荣归故里,还要意犹未尽地去写精灵们远赴海外。这种写法对中短篇来说是蛇足,但对长篇而言,让读者们在高潮与激越之后,逐渐地趋于平静,还能回味无穷。这就有如好饮者咂摸瓶底最后的几滴,其滋味若非同道中人,是不能真正体会的。
2、悲剧结局
《书剑恩仇录》,第二十回“忍见红颜坠火窟,空来碧血葬香魂”,香香公主殒命,陈家洛与红花会西遁回疆。
《碧血剑》,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闯军溃败,阿九出家,袁承志率众人远赴海外。
《飞狐外传》,第二十章“恨无常”,胡斐虽击退强敌,但程灵素死去,圆性远走,胡斐的 情感 里一片空白。
《连城诀》,第十二章“大宝藏”,众人找到大宝藏,但均中毒殒命,狄云远走藏边,找到水笙。
《天龙八部》,第五十回“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乔峰、阿紫身亡,段誉、虚竹南归,慕容复疯癫。
毫无疑问,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多为悲剧,而悲剧的两大主题就是死亡和缺憾。雨果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最终的结局都是主人公的死亡;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其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四大喜剧。
古希腊的哲人总结过,悲剧有的源自于人性的弱点,有的源自于造化弄人,有的则源自于 社会 根源。上面列举的几部金庸小说中,《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均与 历史 相关,《书剑》更是根据传说写就,某些结局是作者也无法改变的,其悲剧性先天注定。
《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是金庸笔下一个非常另类的女主角,平凡的外表,瘦弱的身体,缜密的心思,还有就是那份痴绝的情义。她是很多金庸迷最喜欢的女子——我个人亦是如此。这里无意探讨人物的塑造,但小说中她的死,真的是让人胸堵气闷的,因为她身上不是体现着小说人物通常渲染的外在美貌和内在修养,而是真正描绘出一个平凡女子毫不矫饰的自然美和深沉的内心世界。真正好的小说,不是在迷幻和取悦读者,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读者的审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连城诀》的男主人公不是狄云,而是丁典——虽然丁典在这个十二回故事的第四回就去世了。我把《连城诀》放在悲剧部分,也是源自于此,事实上《连城诀》的故事在丁典去世之后就完全可以结束了。丁典这个形象有两个特殊性,首先,他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他的动人之处不在于武功,而是爱情。第二,他是还没有来得及复仇的爱德蒙·邓蒂斯(《基督山伯爵》),他和心爱的人先后死去,仇恨这个武侠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在他的身上几乎失去了意义。
乔峰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英雄——于情于义都是如此。“乔帮主”这个形象是如此的伟岸,以至于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意识到最终杀死他的一定不能是某个具体人物,而只能是命运和道义。从命运的角度看,乔峰是中国版的俄狄浦斯王;从道义的角度看,他是雨果笔下的郭文和西穆尔登(《九三年》)。这份兼具的悲剧感,让乔峰的死带给读者的不是英雄殒命的惨烈,而是人格升华的悲壮。
3、怅惘结局
《白马啸西风》,姑娘所爱的男孩却爱着别人,这个姑娘孤独地走向远方。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这一回是大结局后的尾声,众人聚会华山,张君宝出场,为《倚天屠龙记》铺垫。杨过、小龙女偕隐,郭襄黯然神伤。
伟大的小说,都会带着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伤感意识。从人生的角度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命运无常,生活复杂,站的再高的人,也有看不到的风景;能力再强的人,也有得不到的东西。从作者的角度,好的作者多是心思细腻、 情感 丰富的人,且不说他自己的经历如何,单是他丰富的想象里,就必然带着很多忧伤和惆怅。再从读者的角度说,快乐都是速朽的,伤感和怅惘更容易打动内心,引发共鸣。
写完上面这句话,突然想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危害。这些东西要么是简陋的心灵鸡汤,要么是博人眼球的八卦,要么是格调不高的笑话……既然无法真正触动灵魂,又如何能在心床上扎根、生长?倒是这种一波又一波的庸俗、市侩、浮华,甚至是卑劣的东西充斥我们的视听,让人类 社会 整体变得肤浅躁动,我觉得实实在在是更为可怕的东西。
回到《神雕侠侣》,郭襄是在三十三回才真正登场的人物,却是小说后半部分无可争议的主角。固然杨过、小龙女夫妻重聚,白头相守令人宽慰,但郭襄情窦初开、心有所属,却终究形单影只、孤身一人的遗憾更让人神伤。
《神雕侠侣》的结尾句是“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句是“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有人在金庸的小说里读武功,有人读侠义,有人读情节,我却总是喜欢读一个“情”字。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4、出人意料的结局
《鸳鸯刀》,众人为了一对据说可以“无敌于天下”的鸳鸯刀而拼至你死我活,最后发现这对刀的秘密只是上面刻着“仁者无敌”四个字。
出人意料的结局在短篇小说,特别是小小说里被广泛地使用。《鸳鸯刀》是一部不很成功的短篇,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重点,作者追求的是情节的奇巧,故而采用这样的写法不足为奇。
但是“仁者无敌”四个字是颇有意蕴的。林鹏先生对孟子的这四个字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摘录如下:
“仁者无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这个无敌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无敌,不是以暴易暴的以武力经营天下的称王称霸的,那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号称强大,号称无敌于天下的无敌:所谓战无不胜的什么,实际上是从来没有胜过,即使偶然胜一回,也是侥幸而已,算不得什么胜利。仁者无敌的真正意义,真实意义,是仁者根本就没有敌人。革命需要敌人,也就是需要打击对象,需要不停的“立威”。所以希特勒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犹太人,我也会把他制造出来”,多么干脆,多么坦白。仁者不然,他不需要敌人,他没有敌人,他有的是办法化解别人的敌意,他能消除敌对势力于无形,所以说“仁者无敌”。而不仁者有敌,有敌则必有一败,一败就是一败涂地。(林鹏《平旦札》)
5、悬疑式
《侠客行》,第二十一回“我是谁”,众人从海岛归来,梅芳姑自尽,石破天的身世终成一个永远无解的迷。
《雪山飞狐》,胡斐和苗人凤搏命比武,在生死攸关之际,小说戛然而止。
有一种小说的写法是解谜,类似于《福尔摩斯》,这样的小说多得很。还有一种写法是结尾故意设谜,让读者带着猜想放下书卷,这大概是比较虐心的一种写法。
《侠客行》本身没有太好的人物塑造,石破天的身世本身也不是关键情节,有没有结果并非大事。《雪山飞狐》则不然,胡斐、苗人凤,包括其他几个角色人物都是很个性化的。这个的怪诞结局法在小说中是比较罕见的,有点像断臂的维纳斯,或者是被丢失了四十回的《红楼梦》,不过维纳斯、《红楼梦》都非有意为之,而《雪山飞狐》却专意如此,不由得让读者心生怨恨。
在一般人的眼睛里,小说家是无所不能的。他可以决定自己的作品里谁好谁坏,决定谁生谁死,决定两个相爱的人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是要痛苦地生离死别……但是事实上,小说家并非完全可以如此。作者也会困在小说所营造的逻辑里,在某些时候由他所创造的事实本身来推动情节,而非自己主观的臆想。
米兰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包含一个未完成的部分。也许金庸在写作《雪山飞狐》的时候,确实只是想运用一种夺人耳目的写法,但当成书之后,很多人希望他能补写一个肯定的结局,此时的他也感到了自身的无力。金庸说:“在我自己心中,曾想过七八种不同的结局,有时想想各种不同的结局,那也是一种享受。”话是这么说的,可他终究没有呈现这些结局,我想还是他有无力再次操纵书中人物的感觉吧。
金庸的小说结尾是怎么写的?
其实并不复杂,当初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连载在报纸上的,就好像电视剧一样,每周看一回,读者看了之后就会给报社寄信,反馈一些想法,比如某一个角色好不好,女主角太善良了等等。
比如《神雕侠侣》就连载于《明报》,《神雕侠侣》这个名字现在看起来十分贴切杨过的人物形象,其实一开始金庸也没有想这么多,就是一心想着写一个特别虐心的古装爱情小说。
金庸就取名《天残地缺》,残的意思就是杨过被砍掉了一只胳膊,所以是天残;地缺对应的是那些曾经爱过杨过的女子。
整本小说就是写杨过如何被欺负,被虐,被爱情折磨,最后还不能和姑姑在一起。
金庸构想的就是男主角变成残疾,和自己心爱的姑姑分别,要让读者虐心虐到死。
连载的过程中,读者反响热烈,真的是太虐心了,杨过一开始就是一个孤儿,还要被黄蓉算计,去了终南山还要被臭道士欺负,说实话写虐文,金庸绝对是开山鼻祖。
最后的结局就是小龙女跳崖死了,杨过孤独终老。
金庸接收到读者来信,广大读者并不满意这样的结局,强烈反对。
金庸没有办法,就继续写了十六年后,杨过成了神雕大侠,小龙女在深潭下也没有死,杨过和郭靖一起抵抗蒙古大军,这个结局明显是大团圆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并不是金庸的本意,这个结局的诞生是由于读者的不满,不能让杨过那么痛苦可怜。可以说是读者拯救了杨过!
所以你问金庸的武侠小说如何结尾,其实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过程,就是金庸按照自己的大纲计划写,如果读者强行干预的话,金庸也会改变剧情,简单说就是要写读者想看的结局。
反而金庸这样一改,效果出奇的好,才有了经典的神雕侠侣。
60,70年代人们还只能看报纸,反馈的时间比较慢,现在是网络时代,特别是网络小说,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十分便利,有许多作者就是看读者的反应来创作小说,如果读者喜欢每一个角色,那么作者就会加大该角色的剧情。
其实不仅是金庸的小说,网络小说,就连美剧,英剧等等,他们也是先创作第一季,然后看市场效果如何,观众喜欢的角色是哪个,效果好的话就继续跟进第二季,如果效果一般般就不再拍摄第二机场了。
所以说你还是学会常规的结尾套路,然后按照当下读者的喜欢程度进行修改,如果读者都不喜欢的角色,你就没有必要重点描写了。读者喜欢的角色,你就塑造的高大一些。
现在不同于以往,现在信息飞速,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作品被创作出来,只要你想赚钱的话,就一定要创作出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好的作品不能脱离读者,也不能脱离现实世界的三观。
比如射雕英雄传,郭靖本来憨憨的,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读者越来越喜欢郭靖,金庸就开始提高郭靖的智商,郭靖的武功越来越厉害,你想如果按照郭靖一开始的设定,以他的智商就不可能成为武林高手的。
到了《鹿鼎记》的时候,金庸的套路基本都用完了,所以他塑造了一个油嘴滑舌的主人公,但他不会武功,没有什么降龙十八掌的盖世神功,他有聪明机灵的脑瓜,也能在皇帝身边,险恶的江湖混的风生水起。
韦小宝更是得到了读者的喜欢,成为了一个经典角色。
所以说结局其实不难,金庸的结尾也没有比你写的多么好,关键是他能够根据读者的喜好,自圆其说,写出读者喜欢的大结局,写出读者喜欢的结尾才是最好的结尾。
个人觉得圆满结局有两部
《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
悲惨结局——《天龙八部》
乔帮主这样一个悲情英雄
很多回答已经答过这两段了。
这里只为了放在一起看,更格外有趣。值得注意,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即所谓茶峒的原型),和金庸笔下的麻溪铺,都是同属湘西阮陵县而又毗邻的。
金庸自承受沈从文影响很大,两人也算有私交。而把原处江南的老人的经历,写到湘西,并仅有地写了“乡下人”的情节,应也是如此。或也是不舍于边城结尾的无情?(笑)
倒不是要比高下之分,两种等候,一个惆怅余韵,一个温情微光,都极尽温柔。
(注:《连城诀》大家或不太了解。这里狄云回到雪谷,是因才经历一场残杀;水笙等在雪谷,是因为受到荡 妇羞辱。)
金庸小说的结尾,可谓是部部经典,当然这也需要结合整部作品来解读。
不过即便是单独拿出来,也可以幻化出一个个画面。
个人认为最好的结尾有三个
1.《雪山飞狐》,胡斐与苗人凤战到最后已经是英雄相惜,但最终胡斐那一刀到底有没有劈下来,几十年来都没个定论。
2.《倚天屠龙记》,幻想下张无忌心中一颤,笔都掉落了,当时赵敏和周芷若会各是什么表情和心情?短短一句话,让人遐想无限。
3.《白马啸西风》,这部结尾是文字最美,而且充满凄婉,正如那句普通却绝对真理的话“这一切都是极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又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