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为了让孩子掌握游泳这项基本生存技能,暑期游泳培训班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选择。最近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里满是游泳培训班的广告,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游泳培训班,发现报名情况火爆,收费不低。为此有关“游泳培训”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游泳应该到培训班学,有的家长认为自己能教孩子游泳,没必要花钱去培训班学。
记者调查
暑期游泳培训班火爆
据记者调查,桂林本地的游泳馆数量不少,在这些游泳馆几乎都能看到很多学游泳的孩子。
7月16日上午9点半,琴潭道上某小区的游泳馆门口已排满了等候进场的成人和孩子,大多数人都是来学游泳的。据了解,当天上午参加游泳培训班的有50人左右。
市内某游泳培训机构的黄教练介绍,他们在三个游泳馆都开设了培训班,今年他们一共开设了四期的课程,预计今年暑假的学员超过200名。“主要原因还是溺水事故多,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视防溺水工作,我们机构今年去了很多学校开了相关公益课,暑期来参加游泳培训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
黄教练表示,游泳培训最火的时候是暑假,报名的学员中中小学生占到了95%左右,其中7-10岁的人最多。价格方面,启蒙班和初学班是11节课,价格在900-1000元;提高班是25节课,价格在2000元左右;还有1对1和1对3-5人的小班,单节课收费更高。
此外,我市一些健身机构也推出了暑期游泳培训。某健身机构的一名销售人员介绍,该机构在桂林市的多个分店都有游泳池,均开设有培训班,预计今年暑假的学员有三四百人,比去年增加25%左右。
该机构游泳培训初学班的价格在近千元,有12节课。“家长一般会送孩子到十几个人的大班学习,价格便宜些,也有家长会选择和孩子一起报名私教亲子班。”这名销售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游泳培训班的价格相比普通艺、体类培训班要高一些。近期,桂林市少年宫也发布了2021暑期培训的价格。记者发现,画画、舞蹈、音乐、篮球、乒乓球等艺体类课程12节课从500多元至700多元不等。
家长观点
观点一:学游泳需要专业人士教
市民都女士为6岁的儿子报了游泳培训班。她说,儿子从小就喜欢玩水,“游泳可以锻炼身体,有教练照顾也比较安全”。
市民谢女士为10岁的儿子报了900元10节课的游泳培训班。“每年都会看到有孩子溺水的新闻,心里很难受,如果孩子会游泳,则会安全一些。”她对记者说。
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学游泳是必须的,但“几乎不可能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在我们小时候亲自上阵教学游泳。”他们认为,平时上班太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只能报班学习,而且培训机构教游泳会专业一些。
除了家长给孩子报班学游泳外,也有成年人报班学习。市民曹女士今年31岁,她最近报了一对一学游泳的教练课,学费约4000元。
“学时不固定,但包教会。”曹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也随父母到漓江里学游泳,但到现在都没学会,这也成了她的一大遗憾。后来她爱上了旅游,但在有江河湖海的地方却只能泡在水里,不能畅游,于是趁暑期有空闲时间,想先把游泳学会,顺便锻炼身体。
观点二:不会让孩子学游泳
暑期游泳培训火爆,但有不少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表示不会让孩子学游泳。
在微信“桂林晚报爆料1群”里,就有家长对“游泳”的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市民刘先生认为:“老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如果孩子不会游泳,就会畏惧下水,没有接触水的机会,就不容易溺水。”
和刘先生有类似看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一些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桂林是不缺水的城市,小孩子安全意识不强,会游泳后可能主动下河“野泳”,但自然界的水域和游泳馆不能相提并论,太多未知因素和安全隐患,所以不会考虑让孩子学游泳。
“不可能每时每刻守在孩子身边,如果孩子放学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到漓江游泳,万一出意外,我肯定要疯了。”市民姜女士说,她从小就教育儿子,“你不会游泳,就别下水游泳”,9岁的儿子也很听话,从来不会去游泳。
观点三:学游泳不需要报培训班
另一些市民则认为,“学游泳不必挤暑期班,自学也可以学游泳”。
周先生的孩子今年11岁,已经可以用蛙泳的姿势,和父亲一起在漓江里畅游了。
周先生说,自己从小在漓江边长大,小时候是父母带他来江里学游泳,“现在我带儿子学游泳,一个多月就学会了,不需要报班”。
7月16日下午,记者在漓江虞山桥段看到,已经有不少人在江中嬉戏,其中不乏未成年的儿童,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学游泳。
市民罗先生也和周先生一样,亲自教会了9岁的女儿学游泳,“虽然姿势不标准,但能够做到落水不慌张,就行了”。他认为,会游泳不代表可以随意去“野泳”,而是希望孩子在遇到危险时能自救。
在采访中,还有的家长表示,游泳作为基本的生存技能,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有必要学的,但这方面的公益培训服务明显不足。“比如学校没有场地,有的话会考虑到安全问题并不愿意开游泳课。而商业机构的公益课往往最后还是要消费者掏钱,免费的公益教学几乎没有。”市民洪先生说。
记者林扬 刘净伶 实习生陈姿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