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2023年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2023年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
近日,随着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众多考生和家长又开始面对一场关于志愿填报的“考试”。
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91万人。
高考志愿填报的逻辑就是将尽可能多的考生科学合理匹配到3000多所大学和专业中。规则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因人而异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是个“技术活”。
国家高度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各地建立起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多方面志愿填报咨询公共服务体系。如,教育部每年会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办“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地方招生考试机构会为考生精心编写多种形式的志愿填报服务材料,招生高校会组织开展现场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在线直播等活动。
信息来源多、服务面对面,但在不少考生、家长眼里,志愿填报还是“有难度”。
“难”在哪里?业内人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方面,“难”在考生、家长、高招部门、高校以及第三方机构的站位不同,信息的“供”“需”不完全匹配——高招部门和高校通过各类平台发布招生资讯,原则是“客观、公正、明确”,然而考生填报志愿,还需要综合城市、院校、专业、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就业等诸多因素。
另一方面,“难”在部分考生、家长缺乏提前准备意识,且不具备短期内搜集、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的能力,又存在“压线入围”的捡漏心态。因此,官方提供的信息、服务等就无法完全覆盖每个人的个性化诉求。
填志愿是个“技术活”
很多参加高考的考生、家长,恨不得拿出“做一篇特别有分量的科研论文”的劲头,来填报志愿。
近期,上海的周女士正为女儿填报志愿操心:“学校发了三本填报志愿参考书,有关于高校和专业的,有关于往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的,这三本书要结合起来翻来覆去地看,非常复杂,我研究了好几天都没有研究透。”
周女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孩子的考试成绩在“一本线”附近,可选的学校和专业非常多,而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难辨真假,所以她最担心的就是因“信息差”而浪费分数。
“除了参考书上的信息,我还需要了解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就业形势、学校特色、学生评价等等。比如,‘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有什么区别?”周女士说。她还担心遇到“滑档”“退档”的情况,希望了解投档的具体流程。
另一位家长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在目标院校的微信公众号上,仔细阅读了《招生简章》,但仍有疑惑。孩子想学的专业,涉及“中外合作办学”,分“2+2”“4+0”两种模式。她还想知道,不同模式下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费用、读研深造等相关问题。
涉及诸多细节,家长不免觉得,“未知因素实在太多,想一网打尽,却力不从心”。
一名一线教师坦言,近些年,高考改革较多,二三本录取批次合并、志愿填报要从选择“院校”变为选择“院校专业组”等,让考生的选择更加多元。他们日常承担教学工作,对政策研究不深,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只能凭经验给出相对保险的建议。
消除“信息差”,有助于报好志愿,但这显然不是一种能够“速成”的能力。为此,在每年高考季,很多家长、考生都会选择向外界求助。除了老师,亲朋好友、同事,甚至街坊邻居,都是“取经”对象。
去年高考,考生何晴(化名)的成绩距本省一本线差7分。按照“七分考,三分报”的说法,填报志愿对何晴来说十分关键。因此,当教师的叔叔、给自家孩子报过志愿的姑姑都当起何晴的“军师”。
经过多番讨论,直至一本征集志愿时,一家人才达成一致,“捡漏”了几所学校。最终何晴去了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学习管理学。
也有人因被求助而感到烦恼。一名受访者说,她学历较高,且在省城工作。在一些亲戚眼中,俨然已成为志愿填报“专家”,每年高考季,都会有人找她咨询,但作为非专业人士,她很难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时凭借经验给出一些建议,也会让她感到有“负担”:“我掌握的信息只有成绩,对这些孩子也不了解,对数量繁多的专业更是一知半解,怎么能帮他们作出一个关乎人生走向的决定呢?”
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选派高三教师在校内为广大家长、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举办2023年高校招生宣传暨志愿填报咨询会。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举办2023年高校招生宣传暨志愿填报咨询会。
志愿填报市场兴起 服务良莠不齐
旺盛需求下,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迅速兴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到9.5亿元。相比2016年1.3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长了6倍多。
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2013年,百度首次在移动端实现“报考查询功能”;2019年,阿里推出“夸克”,提供志愿辅导、模拟填报、AI录取预测等服务;2021年,腾讯推出“招生通”和“新高考通”;前不久,抖音上线“高考主会场频道”……
提供志愿填报、生涯规划服务的“一对一”线下指导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收费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智能填报、专家指导,又是否能满足考生、家长诉求?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名购买上述服务的消费者,大家指出不少使用“痛点”。
对于智能填报系统,反映的问题包括:“页面过于花哨,不知道点哪里”“成绩、位次、选科一经确认无法修改”“录取率只有1%的学校放到最前边”“不适用于提前批次模拟填报”“不适应于预科”“具体问题需要咨询各校招生办”“点来点去又导向付费课程”“不同系统,冲保稳设置梯度也不完全相同”……
线下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服务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家长发现,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没有这一职业资格。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考证服务,往往花几千元就能获得证书,报考条件甚至仅需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年满18周岁”。“专家”不一定“专业”,如果匆忙下单,很难得到满意结果。
一位家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和身边人购买的志愿填报服务,普遍存在“套路”——宣传时,以个案夸大服务效果,给消费者最高承诺,真正交钱以后,又是求稳,建议考生报考“兜底”院校,以实现“录取”的最低承诺。这与大家想要“分尽其用”“压线入围”的诉求无法对接。
围绕志愿填报服务还不时会产生一些纠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找到400余篇文书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比如,有家长花费数万元,为孩子购买高考志愿填报或一对一职业测评、学业测评、专业选择等服务,后续却未被目标学校及专业录取;还有家长因服务机构宣传“强基计划”等优惠政策购买服务,实质上并不清楚相应服务内容,在发现孩子不够条件、无法被录取后,主张自己是“受诱导签订的合同”;更有人浑水摸鱼,组建“高考志愿填报群”,表面为填报志愿提供帮助,实质上则打着“招收复习学生补课”的旗号进行诈骗。
一位教师直言,“好多家长多年来都总结不出孩子的性格气质,就去交给‘专家’,想在两三天时间里测试出孩子的性格特征,匹配以后的职业,我觉得这是很不靠谱儿的方法,花钱办不了事。”
即便找到了业界权威,倘若自己不上心,也难保不会出现意外。
2022届考生徐栩(化名)说,高考后,家人帮她联系了一位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专家老师,帮忙列出了院校名单。上传系统时,她以为十拿九稳,没注意选“服从调剂”的选项。
投档后,前两所“冲一冲”的学校,没有提取徐栩的档案,第三所学校提档后,她的分又达不到专业分数线,惨遭“退档”。按平行志愿填报规则,这个批次填报的其他学校都不能再投档录取徐栩。
更让人慌乱的是,下个批次,徐栩还是选择“不服从调剂”,而填写的前几所学校,城市好、专业热门、分数高,“退档”风险也很高。所以,她没等下个批次投档,在征集志愿时,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选了本省的一所高校。
“专家不会事无巨细地替你解决一切问题,还是需要自己了解规则,注意细节。”徐栩总结“教训”。
此外,有教师提醒:如果考生、家长过分依赖数据,在同样的算法指导下,可能造成同一分数段的学生集中报考某一学校、某一专业,导致分数线水涨船高,带来“滑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