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学良)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07 14:09:10 235 0

备受少帅信任的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系打败直系,马饮长江水,占据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一时间风光无限,奉军也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郭松龄突然在此时反奉,打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

郭松龄反奉,是东北近代史上一件不为人所注意,却又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事件。因为郭松龄反奉,以致于老张投鼠忌器不得不更加依赖日本人,在取得日本人的帮助后,老张又无法兑现给日本人的承诺,最终引发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日本少壮派炸死老张, 间接使得少帅与国民政府靠拢,引发1931年事变,整个东北沦陷。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郭松龄曾说:东北的事都让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果真如此吗?今天,纵横就给大家讲讲,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关于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按照郭松龄公开的说法,他看到东北人民受到穷困,而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假如奉军一直在关内的话,日本一旦发难,东北必然十分危难,郭松龄在给少帅的遗书中也表示,自己反奉是为国为民。基于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学者眼中,郭松龄是一个爱国将领。

在郭松龄的很多信件中,都一再表示,自己是一心为公,这些信件极大的蛊惑了后来历史学者,其实假话说了一千遍,不要说后世的史学者,就是郭松龄自己也会相信,然而事实的根本却并非如此。

在郭松龄反奉后,少帅曾经想与郭松龄通过谈判解决,当时郭松龄列出了四条停战条件,第一条山东归岳维竣,第二条直隶归冯玉祥,第三条热河归李景林,第四条郭松龄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从这个停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前三条说明这次反奉不是郭松龄一个人,而是有着冯玉祥的支持,李景林是奉系将军,郭松龄拿热河给李景林不过是策反李景林之用,李景林在郭松龄反奉事件中所起作用有限。

岳维竣是冯玉祥部下,如果郭松龄反奉成功后,郭松龄虽然可以掌控东北,但是回报最多的其实是老冯,平白无故的直隶和山东,估计老冯做梦都能笑醒。

在此之前,老冯实际已经成为北洋军阀的众矢之的,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老冯发动北京事变,搞垮吴佩孚,引发直系的敌对,本来这是一笔与老张合伙的买卖,在取得北京后,老冯却电召孙文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引发老张不满,因此也对冯玉祥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通过“夫人外交”,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企图联合反奉。

由于郭松龄的野心勃勃,所以答应了冯玉祥,这才有了停战条件的最后一条,其实也完全吐露了郭松龄反奉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为自己图谋东北的政权。

很多人都看到,奉系迟早是少帅接班,作为少帅最信任的人,郭松龄必将是奉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为何他还要去冒险反奉呢?郭松龄会产生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奉系“士官派”杨宇霆等人的打压。

当时奉系分为新派和老派,而新派内部又有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非留学军校毕业军官),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在新派取得老派,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当时新派为奉系作出的贡献更大,所以,张作霖更看重士官派,而陆大派主要是得益于少帅的支持,实际上当时少帅在奉系内部也未有足够的权威,这才让郭松龄有了“越俎代庖”的想法与冲动。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的资源分配中,根据东北籍将领何柱国回忆: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

郭松龄认为自己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在老冯的怂恿之下,反奉最终形成。

这一点,也可以在郭松龄的言辞中找到,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曾派人前去审问郭松龄,在郭松龄的供词中,他说到奉军入关是某些“少数人”想要当督军。郭松龄如此说,自然是反讽杨宇霆、姜登选等人,然而也可以看出郭松龄的心病,其实他也是这少数人之一,然而却没有当督军,因此心有愤恨。

在最后,郭松龄自己总结反奉的原因,:“原因很多,主要就是为杨宇霆一人”。从而将矛头直指杨宇霆。

其实,早在郭松龄反奉之前,在其与少帅的谈话已经吐露出自己对杨宇霆的反感,并且有反奉的思想,郭松龄对少帅说:“东北的事叫老杨这人弄坏了,安徽、江苏之败,断送了三个师的兵力。现在老杨又包围老将,给他去打地盘,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老杨这帮留学生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只不过少帅没有察觉,由于对郭松龄的过分信任,最终导致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仍然说:“我最敬重郭松龄,我前半生的事业完全靠他”。

杨宇霆行事虽然有一些嚣张跋扈,不按常理出牌,却是难得是智囊型人物,如果用其得当,自然是好的,只不过一般人难以驾驭,更别提少帅这样的单纯的人,最后少帅在老虎厅枪杀杨宇霆,不止是杨宇霆的悲哀,也是少帅的悲哀,更是东北的悲哀。

当然,如果要说东北的事是谁弄坏的,是杨宇霆还是郭松龄,还真就不好说!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学良) 第1张

郭松龄为什么要起兵反奉?

因为郭松龄与张作霖之间,政见不一,隔阂已久。

张作霖一直迷信“武力统一”,而杨宇霆等士官派也想在关内占有一块地盘,因此主张“逐鹿中原”。而郭松龄则每每反对派兵入关,认为是劳民伤财。郭松龄曾向张作霖力陈:“我们在东北有这样大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有三千多万,尽够我们干的。”这些观点显然与张作霖等人的穷兵黩武政策格格不入,不被采纳。

1925年10月,郭松龄奉命作为奉军代表赴日参观“秋操”(日本陆军大演习)。当时,张作霖正派人赴日乞援,并传闻拟派代表与日本签订密约,以承认“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供给大批军火,用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得悉此事后十分气愤,当即将密约内容告知国民军赴日观操代表韩复榘,表示:“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利,不顾一切,出卖国家……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服从乱命。他若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得到奉军在江南惨败的消息后,郭松龄认为武力反奉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立即返国,接受了奉系编组第三方面军的任务。他随即到天津军中,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在重要岗位,向军官们宣传反奉观点。为了免除后顾之忧,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反奉三角同盟”。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起事,发起了反奉之战。

扩展资料:

战争结局:

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滦州举兵,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滦州兵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暂时静观"之策,大搞外交作秀。军部则采取了"分段干涉"之策。以实力援奉。日本驻华使、领、殖机构力主及时援奉,驻华日军则一开始就竭力阻击东北国民军。

在东北国民军兵临营口时,日本军政两界干涉政策合流,加藤内阁适机出兵,军部也由"分段干涉"转向了全面干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反奉战线彻底崩溃,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郭松龄缘何倒戈反奉

请问郭松龄为什么反奉?目的何在?动机是什么?怎么评价这个人?

郭松龄反奉原因是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郭松龄反奉是正义之举。

郭松龄和妻子正在日本考察军事,于是听说了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和南方的国君开战。之前张作霖没有采纳郭松龄退居关内保民安宁的建议,而且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事事相加,郭松龄心中悲愤至极,所以就决定联合冯玉祥发动反奉战争了。

少帅郭松龄结局是悲惨的,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单单以自身的情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预示着他的悲剧结局的到来。

扩展资料: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正需要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恰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郭松龄反奉所联系的对象,在郭松龄起兵前,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系,加入冯玉祥和郭松龄的联合阵线,冯玉祥也为此感到高兴。

这个时候,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不仅如此,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这场内讧,使在辽宁与张作霖正面作战的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郭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北洋军阀时期,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占据着东北,在分析军阀最强大的时候,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囊括华北京津地区,张作霖也曾几次入主入京。

奉系军阀如此强大,可在奉系军阀内部并不总是团结一致的,其内部有过几次大的内斗,其中有一次就是郭松龄的反奉叛乱。虽然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的反水还是给奉系军阀造成了巨大的内耗。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呢?

郭松龄,字茂宸,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人,祖籍山西,相传,郭松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郭松龄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郭松龄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来又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深得张氏父子的赏识,成为了奉系军阀中的骨干优秀的将领。

郭松龄在奉系军阀中受到张作霖的亲睐,而且,他的儿子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十分亲密,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正因如此,郭松龄起兵反奉就显得很奇怪了。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郭松龄反奉背后的原因后,郭松龄的反奉行为就不那么奇怪了。

郭松龄早年这个人受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他的思想倾向于民主共和,而奉系军阀还是封建旧军阀那一套思想做法,在军阀中,郭松龄就是个异类,他一向极力主张革新,反对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势而进行的混战。他一直幻想着能够改变张作霖的思想,张作霖虽然爱惜他的才华,却并不听他有关革新的主张。当张作霖计划入关和国民党争夺地盘的时候,郭松龄强烈地反对,这让张作霖很不高兴。

郭松龄当的主张是:休养生息,避免无谓的军阀混战,改革军队,加强军队训练,他认为,首先应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却野心勃勃,他一心想要扩张势力,抢夺地盘,对于郭松龄的意见他当然是不屑一顾了。

因此,郭松龄和张作霖两人在军政上一直存在着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郭松龄也不被张作霖委以重任,郭松龄心中一直对此不满,最于终于集中爆发。

郭松龄在得不到张作霖的信任后,转而开始影响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他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后就和军阀中的保守派杨宇霆斗法,而杨宇霆背后是有张作霖支持的,因此,郭松龄被杨宇霆处处排挤,郭松龄忍受不了,于是就起兵造反。

郭松龄的愿望是好的,也确有军事才能,初期他率领叛军势如破竹,一度逼近张作霖的大本营沈阳,但他却偏偏找了“倒戈将军”冯玉祥做盟友,结果被冯玉祥阴了,最终兵败被俘,被张作霖处死。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

因为看不惯杨宇霆的做法,所以郭松龄反了。

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

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杨与郭历来不合,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冯玉祥赶跑直系军阀、控制北京后,奉系张作霖对他虎视眈眈。因缺粮缺饷,冯玉祥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

扩展资料:

在郭松龄起兵之初,日本人明里打着“严守中立”、“不干涉”的幌子,背地里却与郭松龄接触,企图乘机取得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

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也希望日本人能够拉自己一把。张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

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战事结束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作为补偿,张作霖亲自携带私款500万现大洋酬谢日方有关人员。但此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日后被炸身亡,即源起于这个没有兑现的反郭密约。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呢?

郭松龄与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按道理有朝一日少帅接班,他必然高官厚禄的。所以他的反奉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冯玉祥则是他着急反奉以及兵败的始作俑者。

一,郭松龄,字茂宸,是辽宁沈阳人,一说是郭子仪的后人。先后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等,是同盟会早期会员,1917年投奔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失败后转道回奉天谋生,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

不过因为跟随孙中山的历史,张作霖一直不信任他,甚至在东北讲武堂开学典礼上公开用这段历史挪谕他,这是郭松龄最终反奉的病根。

张学良与郭松龄一见如故,郭松龄也有意通过少帅实现政治抱负,所以二人自此焦不离孟。随着张学良在父亲的提拔下一路高升,从团长旅长到军团长,军中细务完全交与郭松龄打理,并给予完全信任,口头禅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二,由于郭松龄接触过孙中山的先进思想,对张作霖军阀混战和穷兵黩武的作派深恶痛绝,另外,张作霖能在关外做大,与日本势力的支持密不可分,作为交换,出卖民族利益的事情是有的,这些都引起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一直希望通过更换东三省当家人来改变这种局面,他心目中的人选即是张学良。

要么熬到张作霖老死,要么就得武装夺权,况且人家那毕竟是父子关系,郭松龄对张学良的态度吃不太准,一直以话说半句的方法试图影响张学良,同时隐忍积攒实力和等待机会。

三,郭松龄的军事能力超群,在吉林剿匪和训练部队等方面表现突出,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军大败,唯有张学良麾下的第三和第八两个旅死战不退,最后全师而归,当然实际指挥员就是郭松龄,由此,张学良更加信任郭松龄,张作霖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败回关外的张作霖卧薪尝胆,痛下决心整顿绿林习气较重的奉军,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以张学良为参谋长,郭松龄自然负实际责任,在此期间郭一边裁汰不良,一边提拔亲信,开始掌握一定的军事实权,为后面的起兵反奉创造了条件。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