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前倨后恭讲的是谁(前倨后恭讲的是谁的故事)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13 20:09:13 362 0

前倨后恭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先傲慢,后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后态度相反。多形容势利小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从小家中很穷,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务农。苏秦长大后,曾和孙膑、张仪等在一起学习兵法。

苏秦学习了兵法,就想去求个一官半职。他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左右的人嫌苏秦出身贫贱,瞧不起他,没人替他说好话。

苏秦又到秦国去,向秦惠文王出谋献策,为秦国称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愿听他的意见。

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两年,身上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破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挑着行李,面容憔悴,狼狈不堪。到了家里,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说话,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进来也不下机来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饭给他吃。

苏秦见家里人对他这样,就决心发愤学习。他坚信,只要自己学识渊博,有了大本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过了一年,苏秦通过悬梁刺股的苦读,熟读了兵书,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就又离开家,到各国去游说。

他首先到了赵国,劝说赵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的主张,赵王同意了苏秦的策略,并且将其封为武安君。赵王还给苏秦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匹锦,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完成他的合纵计划。经过他的鼓动劝说、他的主张得到了韩、魏等六国的赞同,六国结成了抗秦的联盟,还推举苏秦为“合纵长”,一时间六国拜他为相,声名显赫。

苏秦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在游说途中,仪仗队浩浩荡荡,非常壮阔。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面前,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问她说:“你以前那么傲慢,为什么现在又这么恭顺呢?”

他嫂嫂赶紧赔罪,说:“叔叔现在当了大官,谁敢不恭敬啊!”

前倨后恭讲的是谁(前倨后恭讲的是谁的故事) 第1张

前倨后恭(文言文翻译)将说楚王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译文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说:“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原文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赏析

《战国策》上自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论辩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文章瑰丽恣肆,文采斐然,体现了战国后期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本文叙写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不被采纳之事,叙述了苏秦由失败到成功的经历,表明了战国策士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文中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与发迹后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在文中也很突出,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凸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特有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的社会风气。

前倨后恭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苏秦

典故

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先前傲慢,后来恭敬。多用来指以貌取人或特别势利的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倨,傲慢;恭,恭敬。我这里为大家带来了前倨后恭的 典故 ,希望大家喜欢。

前倨后恭的典故:

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主要有秦、燕、赵、齐、楚、韩、魏,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实力最强,时不时与其他六国交战。六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六国同秦国和好相连,尽量不招惹秦国,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叫做“连横”;反秦派则主张六国由南到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做“合纵”。

当时有许多谋士,在各个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一旦这些主张被采纳,谋士们就一日成名,身价倍增。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谋士。

苏秦先到秦国,游说秦王,竭力宣传“连横”的主张,鼓励秦国先稳住其他六个诸侯国,然后逐步将其一一吞并。秦王拒绝采纳苏秦的主张,表面上的理由是秦国对别的诸侯国并无野心,因此对“连横”没有兴趣。实际上是秦国还没有做好统一中国的充分准备。苏秦眼看钱财行将用完,衣服也都破旧了,无奈之下,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的老家。

家里的人,见苏秦这样狼狈地回来,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非常伤心,立志苦读,一定要争口气。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研究各诸侯国的形势,认为说服六国采纳“合纵”的策略以应会秦国是可行的。

后来,他去燕、赵,说服了燕国、赵国,然后又逐步使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同盟,联合对付秦国。苏秦则兼任六国的军队总参谋。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出兵攻打六个诸侯国中的任何一个了。这种状况相持了约十五年之久,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苏秦既是六国的军队总参谋,所以在六个诸侯国间来往就很有地位了。有一次,他因公路过老家洛阳,当地的官员早就命人预先清扫街道,列队欢迎。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也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躲在旁边,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更是毕恭毕敬,连连行礼貌。苏秦笑道:“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意思是说,嫂子,你的态度怎么变化这么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现在却这样谦卑。苏秦的嫂子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如今小叔子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像从前一样啊。”苏秦不禁感叹道:“人贫穷了,父母都懒得瞧自己一眼,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你,难怪人们看重权势利禄了!”

——《战国策·秦策一》

前倨后恭的典故点拨:

苏秦出生于穷乡僻壤,但他不甘贫苦,立志要活得有尊荣。他勤学苦读,终于靠着口才让诸侯国君采纳了他的“合纵术”,一朝成名而拥有万贯家财。家人对他的态度也由冷嘲热讽到毕恭毕敬、巴结奉承,来了个180°大转弯,受到的待遇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其实,像苏秦嫂子这样的人属小人之列,这些人往往靠巴结富贵之人,谋得些许银两。而君子则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发财致富。君子应当以平等心对待他人,做人要有志气,有骨气。

前倨后恭的相关人物是谁?

唐裴佶、唐裴佶姑父、崔刺史

唐裴佶(jí)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好声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时任寿州刺史)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hūn)者(守门人)报寿州崔使君(即崔昭。使君,称州郡的长官)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jù,傲慢)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书房)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shi,原指粗绸,当时可作货币流通)千匹。

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成语 前倨后恭

发音 qián jù hòu gōng

词性:贬义词

解释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示例 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原文:

唐裴佶(ji)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好声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时任寿州刺史)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守门人)报寿州崔使君(即崔昭。使君,称州郡的长官)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ju,傲慢)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书房)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shi,原指粗绸,当时可作货币流通)千匹。

译文: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官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做食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踞骄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疋。

道理; 意思是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先是傲慢,后是恭敬。讽刺一个人非常势利眼。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