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指南 正文内容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作霖 知乎)

阿立指南 生活指南 2022-09-19 19:09:16 268 0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关东军通过交战,了解了奉军的真实实力,为后来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其次,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和日本人签了很多条约,结果打赢郭松龄之后,立马耍赖,拒不履约,导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张作霖

张作霖之所以能从一个绿林成为“东北王”,并不是他对东北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而是他实际上是作为各方利益妥协的最终一个结果。他的背后是无数人借着他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特别是日本人,还是东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势力。无论从做人做事上,还是思想上,郭鬼子郭松龄其实原本就和张作霖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更信奉武力。他信奉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郭松龄的情商不高,偏孤傲。而张作霖信奉的是“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张作霖做事不会在一个点上去纠结,钻牛角尖。他懂得进取,更懂得妥协。

张作霖经常说郭松龄是“书生意气”,本质上在郭松龄落魄的时候,张作霖还盛情邀请郭松龄本身的意愿就是,希望郭松龄能够感恩卖命,至于郭松龄如何卖命,还得看自己的需要。

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张作霖意识到,他们江湖的那一套再往以后就不行了,以后再进取,靠的是枪杆子,是自己的军队的战斗力。

也是第一次直奉之战,使得郭松龄在军中彻底冒头了。如果有未来,郭松龄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某个选项。但是张作霖考虑得更多的是,把郭松龄这杆枪留给张学良来使用。这个做法本质上和千百年来有为的帝王做法都一样。

在很多场合下,郭松龄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张学良。所以他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却集中了别人的矛盾,还得不到相应的奖赏。

张作霖可以培养张学良,为以后接自己班做准备,另外也是希望张学良能够靠过硬的军功,去在奉军中,乃至整个东北形成强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郭松龄实际上非常尴尬。因为他几乎吸引了奉军中所有其他势力的敌意。别人对张作霖如此捧张学良心里即便不满,但是也不便表达,所以把矛头针对郭松龄是再说难免的。

另外郭松龄在对东北的发展理念上,和张作霖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郭松龄是反对张作霖入关逐鹿中原的,奉军本质上除了自保以外,还有担负守边的责任,更何况日俄都早就对东北虎视眈眈?一旦奉军开拔关内,东北空虚容易引狼入室。但是张作霖在当大元帅的路上,实际上也是无法回头的。因为军阀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偏安一隅的,自己不努力往前拱,不断给追随自己的手下人带来新的利益点,各种矛盾就会丛生,别人就会搞到他的头上,久而久之东北王实际上是坐不稳的。

如果军阀们都偏安一隅,不去扩大地盘是实力,也就没有民国军阀混战的乱象了。

和杨宇霆、姜登选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两个派系的最大矛盾。

士官系和陆大系的矛盾,一直到最后东北军散了,这个恩怨都没最终有个了结。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的功劳很大,但是使得张作霖得益最大的,其实还不是战场上的那点胜利,而是劫取直系的几千万军火,这个功劳,杨宇霆首当其冲。但是这个是恰恰是以前的那种惯用手段得来的,而不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而且在战争的过程中,原本故意让给张学良打榆关吃的桃子,结果愣是打成了攻坚战;结果反而被姜登选在九门口摘了桃子,而姜登选要扩大战果的时候,预备队又被郭松龄未经请示就给调走了。所以这里面的矛盾一言难尽。

这就导致了杨宇霆刻意打压郭松龄,使得郭松龄真的就“走投无路”了。原本张学良保举郭松龄做安徽督军,结果杨宇霆从中作梗,他就出不了东北。的确张作霖也担心这个不安分的郭松龄。

冯玉祥承诺郭松龄如果反奉成功,就把东三省都给郭松龄,这是郭松龄铤而走险的一个很大的诱因。

用张作霖的那句话,郭松龄还是太书生气了,谁的话都敢信。其实直系是怎么败的?最终真正原因还是不是因为冯玉祥反水?冯玉祥这一辈子为了革命理想,背叛了无数的带头大哥,忽悠孙中山进京,结果连孙中山都病逝北京。

本来郭松龄就面对两个为难的抉择,要么离开,要么反奉。离开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只能铤而走险,反奉。但是郭松龄一开始还是挺聪明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部队也挺有战斗力,眼看还就真能成事。

张作霖立马求救日本人,签了一堆条约,关东军派兵打了郭松龄。张学良一看形势不对,立马调转和张作霖站到了一起,少帅一表态。再加上败仗,郭松龄反奉的合法性立刻就支离破碎了。

“郭松龄反奉”虽然责任是多方面的,但是遗患无穷,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首先,关东军通过交战,了解了奉军的真实实力,为后来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其次,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和日本人签了很多条约,结果打赢郭松龄之后,立马耍赖,拒不履约,导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张作霖,为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再次,为张学良上台后,自毁封疆,处理掉杨宇霆和常荫槐埋下了伏笔。

请问郭松龄为什么反奉?目的何在?动机是什么?怎么评价这个人?

郭松龄反奉原因是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郭松龄反奉是正义之举。

郭松龄和妻子正在日本考察军事,于是听说了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和南方的国君开战。之前张作霖没有采纳郭松龄退居关内保民安宁的建议,而且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事事相加,郭松龄心中悲愤至极,所以就决定联合冯玉祥发动反奉战争了。

少帅郭松龄结局是悲惨的,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单单以自身的情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预示着他的悲剧结局的到来。

扩展资料: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正需要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恰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郭松龄反奉所联系的对象,在郭松龄起兵前,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系,加入冯玉祥和郭松龄的联合阵线,冯玉祥也为此感到高兴。

这个时候,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不仅如此,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这场内讧,使在辽宁与张作霖正面作战的郭松龄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郭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

备受少帅信任的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系打败直系,马饮长江水,占据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一时间风光无限,奉军也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郭松龄突然在此时反奉,打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

郭松龄反奉,是东北近代史上一件不为人所注意,却又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事件。因为郭松龄反奉,以致于老张投鼠忌器不得不更加依赖日本人,在取得日本人的帮助后,老张又无法兑现给日本人的承诺,最终引发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日本少壮派炸死老张, 间接使得少帅与国民政府靠拢,引发1931年事变,整个东北沦陷。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郭松龄曾说:东北的事都让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果真如此吗?今天,纵横就给大家讲讲,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关于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按照郭松龄公开的说法,他看到东北人民受到穷困,而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假如奉军一直在关内的话,日本一旦发难,东北必然十分危难,郭松龄在给少帅的遗书中也表示,自己反奉是为国为民。基于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学者眼中,郭松龄是一个爱国将领。

在郭松龄的很多信件中,都一再表示,自己是一心为公,这些信件极大的蛊惑了后来历史学者,其实假话说了一千遍,不要说后世的史学者,就是郭松龄自己也会相信,然而事实的根本却并非如此。

在郭松龄反奉后,少帅曾经想与郭松龄通过谈判解决,当时郭松龄列出了四条停战条件,第一条山东归岳维竣,第二条直隶归冯玉祥,第三条热河归李景林,第四条郭松龄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从这个停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前三条说明这次反奉不是郭松龄一个人,而是有着冯玉祥的支持,李景林是奉系将军,郭松龄拿热河给李景林不过是策反李景林之用,李景林在郭松龄反奉事件中所起作用有限。

岳维竣是冯玉祥部下,如果郭松龄反奉成功后,郭松龄虽然可以掌控东北,但是回报最多的其实是老冯,平白无故的直隶和山东,估计老冯做梦都能笑醒。

在此之前,老冯实际已经成为北洋军阀的众矢之的,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老冯发动北京事变,搞垮吴佩孚,引发直系的敌对,本来这是一笔与老张合伙的买卖,在取得北京后,老冯却电召孙文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引发老张不满,因此也对冯玉祥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通过“夫人外交”,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企图联合反奉。

由于郭松龄的野心勃勃,所以答应了冯玉祥,这才有了停战条件的最后一条,其实也完全吐露了郭松龄反奉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为自己图谋东北的政权。

很多人都看到,奉系迟早是少帅接班,作为少帅最信任的人,郭松龄必将是奉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为何他还要去冒险反奉呢?郭松龄会产生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奉系“士官派”杨宇霆等人的打压。

当时奉系分为新派和老派,而新派内部又有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非留学军校毕业军官),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在新派取得老派,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当时新派为奉系作出的贡献更大,所以,张作霖更看重士官派,而陆大派主要是得益于少帅的支持,实际上当时少帅在奉系内部也未有足够的权威,这才让郭松龄有了“越俎代庖”的想法与冲动。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的资源分配中,根据东北籍将领何柱国回忆: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

郭松龄认为自己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在老冯的怂恿之下,反奉最终形成。

这一点,也可以在郭松龄的言辞中找到,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奉军曾派人前去审问郭松龄,在郭松龄的供词中,他说到奉军入关是某些“少数人”想要当督军。郭松龄如此说,自然是反讽杨宇霆、姜登选等人,然而也可以看出郭松龄的心病,其实他也是这少数人之一,然而却没有当督军,因此心有愤恨。

在最后,郭松龄自己总结反奉的原因,:“原因很多,主要就是为杨宇霆一人”。从而将矛头直指杨宇霆。

其实,早在郭松龄反奉之前,在其与少帅的谈话已经吐露出自己对杨宇霆的反感,并且有反奉的思想,郭松龄对少帅说:“东北的事叫老杨这人弄坏了,安徽、江苏之败,断送了三个师的兵力。现在老杨又包围老将,给他去打地盘,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老杨这帮留学生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只不过少帅没有察觉,由于对郭松龄的过分信任,最终导致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仍然说:“我最敬重郭松龄,我前半生的事业完全靠他”。

杨宇霆行事虽然有一些嚣张跋扈,不按常理出牌,却是难得是智囊型人物,如果用其得当,自然是好的,只不过一般人难以驾驭,更别提少帅这样的单纯的人,最后少帅在老虎厅枪杀杨宇霆,不止是杨宇霆的悲哀,也是少帅的悲哀,更是东北的悲哀。

当然,如果要说东北的事是谁弄坏的,是杨宇霆还是郭松龄,还真就不好说!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

因为看不惯杨宇霆的做法,所以郭松龄反了。

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

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杨与郭历来不合,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冯玉祥赶跑直系军阀、控制北京后,奉系张作霖对他虎视眈眈。因缺粮缺饷,冯玉祥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

扩展资料:

在郭松龄起兵之初,日本人明里打着“严守中立”、“不干涉”的幌子,背地里却与郭松龄接触,企图乘机取得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

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也希望日本人能够拉自己一把。张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

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战事结束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作为补偿,张作霖亲自携带私款500万现大洋酬谢日方有关人员。但此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日后被炸身亡,即源起于这个没有兑现的反郭密约。

郭松龄为什么要起兵反奉?

因为郭松龄与张作霖之间,政见不一,隔阂已久。

张作霖一直迷信“武力统一”,而杨宇霆等士官派也想在关内占有一块地盘,因此主张“逐鹿中原”。而郭松龄则每每反对派兵入关,认为是劳民伤财。郭松龄曾向张作霖力陈:“我们在东北有这样大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有三千多万,尽够我们干的。”这些观点显然与张作霖等人的穷兵黩武政策格格不入,不被采纳。

1925年10月,郭松龄奉命作为奉军代表赴日参观“秋操”(日本陆军大演习)。当时,张作霖正派人赴日乞援,并传闻拟派代表与日本签订密约,以承认“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供给大批军火,用来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得悉此事后十分气愤,当即将密约内容告知国民军赴日观操代表韩复榘,表示:“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利,不顾一切,出卖国家……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服从乱命。他若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得到奉军在江南惨败的消息后,郭松龄认为武力反奉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立即返国,接受了奉系编组第三方面军的任务。他随即到天津军中,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在重要岗位,向军官们宣传反奉观点。为了免除后顾之忧,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反奉三角同盟”。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起事,发起了反奉之战。

扩展资料:

战争结局:

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滦州举兵,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滦州兵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暂时静观"之策,大搞外交作秀。军部则采取了"分段干涉"之策。以实力援奉。日本驻华使、领、殖机构力主及时援奉,驻华日军则一开始就竭力阻击东北国民军。

在东北国民军兵临营口时,日本军政两界干涉政策合流,加藤内阁适机出兵,军部也由"分段干涉"转向了全面干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反奉战线彻底崩溃,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郭松龄缘何倒戈反奉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呢?

郭松龄反奉一是因为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二是和张作霖理念不和,所以才决定率兵反张。

郭松龄早年曾参加革命,后来结识张学良得以脱颖而出。

郭松龄毕业于陆军大学,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护法运动时,郭松龄随老长官朱庆澜南下投奔孙中山,当过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兼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后来担任过广东省警卫军营长。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结识了张学良,后来张学良组建卫队旅的时候就把他拉了过去,协助自己管理部队。

郭松龄崭露头角是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之时,当时张学良是第二梯队司令,郭松龄作为副手实际指挥部队,在奉军全线溃败时率部死守山海关,避免了奉军彻底战败。战后张作霖命郭松龄协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同时重用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等军校出身的军人,奉军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奉军能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获胜的重要原因。

郭松龄和杨宇霆的不和,导致他和张作霖之间渐生裂痕。

但是郭松龄的高升引起了张作霖亲信杨宇霆的不满,杨宇霆多次压制郭松龄,所以两个人关系极差,彼此水火不容。第二次直奉大战奉系胜利以后,奉军大举入关,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郭松龄有意安徽督军的位子,结果杨宇霆跑到张作霖那游说,让姜登选出任了安徽督军。

郭松龄一无所获以后自然对张作霖有些不满,张学良亲自跑去安抚,郭松龄口头上说没事,但是实际上心里却有了刺。

1925年10月,郭松龄奉命去日本观摩军事演习时获悉张作霖为了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意图和冯玉祥的国民军开战,因此想向日本贷款购买军火。郭松龄认为此举会损害中国主权,为此私下会见了同在日本的冯玉祥部将韩复渠,表示了不愿意作战的态度。

反对内战的态度引发张作霖猜忌,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奉。

而奉系势力扩张太快,引发了长江地方实力派们的反击,孙传芳带头出兵,奉系大败,杨宇霆和姜登选两个人兵败,灰溜溜的逃了回来。张作霖紧急召回郭松龄,让他准备和冯玉祥开战。杨宇霆和姜登选的失败自然让郭松龄更看不起他们,而张作霖有事就让自己上,好处却全给了杨宇霆他们,这一做法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而直隶督军李景林担心一旦和冯玉祥开战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也不主张开战,因此支持郭松龄的和平主张。郭李的态度让张作霖大为生气,11月18日去电斥责郭松龄,并命他立刻回沈阳。而此时却传出了张作霖打算处置郭松龄的风声。原本就心怀不满的郭松龄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决定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起兵反奉。

所以郭松龄反奉一是因为不满张作霖偏听偏信杨宇霆,二是不愿意再打内战引起了张作霖的猜忌,最终起兵反奉。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作霖 知乎) 第1张

欢迎 发表评论:

文章目录
    搜索
    111